“天气预报得还真准,看来这凉风没白吹,闷热难耐的感觉没了,坐车、骑车都会感受到飕飕的凉风。”昨天,受一股弱冷空气的影响,持续影响西安地区的“桑拿”天气过程终于暂告结束,久别多日的凉爽感觉又回来了。
昨早,西安的最低气温为25.9℃,虽然不低,但因为有风又有云,明显比前些日子凉爽了许多,从云朵里钻出来的太阳显得明媚透彻,且晒而不热。一大早,很多老年人都走出户外,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感受一下清晨的舒适。
到昨日下午,西安最高气温仅为31.5℃,比前天的37.5℃降低了6℃,空气相对湿度也大幅下降,白天的最高湿度不到70%,平均湿度也一直维持在50%左右,相比前期下降了许多,所以市民普遍感觉舒爽。
7月25日至8月3日,西安平均相对湿度一直在55%到70%之间,最大相对湿度接近100%,加上最高气温持续在33℃以上,属于典型的“桑拿天”。
前天下午,西安北郊出现短时阵雨,再加上冷空气频频过境,促使一直赖着不走的“桑拿天”很快消失,确实让许多市民意想不到。昨天上午,西安市气象台也解除了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由于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受西风槽影响,今明两天我市主要以多云天气为主,日最高气温在35℃左右,早晚相对凉爽,空气相对湿度也将回归到正常水平,人体感觉还是比较舒适,预计下周前期会有阵雨天气出现。
8月7日,是今年“立秋”的日子了。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做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记者 赵辉
“秋老虎”是否会出现
据新华社电 俗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未至,我国南方大部就已现出骄阳似火、高温蒸烤的局面。此前,天文学家表示今年的立秋时间在7日傍晚,“晚立秋”会不会导致我国出现高温干热的“秋老虎”天气?南方大范围的高温将持续何时
中央气象台5日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黄淮西南部、江淮大部、江汉大部、江南、华南大部、陕西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贵州东部等地有35~38摄氏度的高温天气。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我国江南、黄淮以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高温晴热天气。同时,大陆高压与副热带高压结合,导致暖气团的势力增强,加剧了温度的上升。”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建说。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7月以来,江南、华南、西北西部及内蒙古中西部等地普遍出现了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高温区大部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
受冷空气的影响,6日起,华南南部、东部沿海气温会下降,黄淮江淮的高温天气逐步得到缓解。“由于冷空气的强度不大,江南地区有可能出现阵雨,雨量不会太大。”林建表示,“降雨会使得高温天气的强度有所减弱,但高温的范围仍然比较大。”
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是一年中气温由升变降的转折期,但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从气象的角度,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22摄氏度,才可认定为秋天。而目前,炎夏的余热未消,我国大部地区据这个标准仍有较大距离。”林建说。
至于立秋后会不会出现“秋老虎”,目前气象监测尚不能肯定。“如果副热带高压在南落过程中长时间控制南方地区,就会出现‘秋老虎’”。
由于立秋节气后早晚比较凉爽、温差变化较大、天气较为干燥,气象专家提醒百姓白天尤其是午间依然要注意防暑降温,补充水分、保证睡眠,多食用蔬菜瓜果,清热祛暑。
别忘“啃秋”“咬秋”
据新华社电 7日,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立秋”。民俗专家表示,立秋这天,我国民间流行“啃秋”“咬秋”“贴秋膘”等民俗。
民俗专家介绍说,立秋是秋天的开始,熬过了漫长的炎炎夏日,人们有了食欲,所以立秋的民俗多与吃有关。
立秋这天,很多地方有用秤称人的习俗,将此时的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在炎热的夏天,人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立秋后,秋风渐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最好办法就是“贴秋膘”(也称“抢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如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立秋除了“贴秋膘”,我国民间还流行“咬秋”和“啃秋”。城市里的人在立秋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村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下、树荫里,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西瓜啃,抱着山芋啃,抱着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是一种丰收的喜悦。“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在立秋的那一刻吃西瓜或香瓜,据说可以防止腹泻,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民俗专家表示,有心的公众不妨在立秋日尝试一下这些习俗,感受一下立秋节气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