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夸奖的,声声入耳;批评的、建议的,铭记在心。本报第二届读者节继续进行中,读者热评华商报给了我们更多信心和动力,希望——
“华商报要更敢作敢为”
“《华商报》不仅仅是份报纸,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昨日,本报邀请读者、网友对一年来的报纸提出意见、建议和期许,参与者众多,不少人都称,《华商报》就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一提起,就有说不完的话。截至昨日下午6时,本报热线电话、QQ、华商论坛和邮箱已接到读者打来的近千条热线电话和论坛发言。
心意
写幅字表表心 礼轻情意重
除了对《华商报》的报道和版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外,不少读者和网友还对《华商报》的未来发展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市民曹先生说:“正因我们对《华商报》这么熟悉,这么喜欢,所以才有更多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我们都希望《华商报》办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贴近我们老百姓。”
一些老读者在得知本报第二届读者节盛大开幕的消息后十分激动。“今早一看到报纸,我就赶紧写了幅字送过来!”昨日中午,71岁的康相全顶着烈日,拿着早上写好的字,匆匆赶到报社。“我可是《华商报》的忠实读者啊!读者节开幕,这就是我们的节日。”康相全的这幅字上写着“祝华商报第二届读者节圆满成功”,“礼轻情意重,就当是我送给读者节的礼物。”
心声
读者、网友评报肺腑感言
读者杨先生(退休人员):《华商报》贴近民心,代表群众的呼声,有创新精神,有胆略。
读者嘉鱼(教师):我喜欢看《华商报》的评论周刊。现在社会上怪事比较多,评论周刊关注比较及时,它可以给我这个读者一个观察、思考社会现象的不同角度。还有,你们的读书周刊我也经常看,从一些大家访谈和推荐的热点书目中,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就指导读书而言,我对这个栏目已经有一些依赖性了。
读者尹秀(河北人,大学毕业后留西安):我看《华商报》以来,感觉新闻有冲击力,比较猛。我想要说的是,报纸风格略显粗粝,缺乏细腻的情怀。我老家的《燕赵都市报》搞了一个“借你一双慧眼 关注城市细节”,感觉做得比较好。因为它除了报道新闻事件,更多地关注人在城市里的生活感受,而这一点《华商报》做得比较少。
读者薛建德(退休干部):反映读者对报社的意见,听群众呼声,评报这样的活动很好。以前副刊栏目很好,简单易懂,现在内容文字很多,读者感到不满意。
读者小草(中学生):建议每天都设立一个漫画新闻版,轻松诙谐,活跃报纸氛围,针砭时弊。
网友“我喜欢你叫我帅哥”:我原来在深圳工作,回西安一年多。深圳报纸比较多,但我喜欢看《南方都市报》,因为它给我的感觉是开放、创新、有见地,敢作敢为有担当。《华商报》也敢作敢为,一些做法上也有创新,但感觉报纸的气质还不够开放,应该更敢作敢为一些。
特别提醒:想当记者、编辑须先参与评报
昨日,报名要当记者、编辑的读者、网友几乎打爆了热线,但很多只是报名,并未对本报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此要特别提醒大家,参与评报是获得记者、编辑资格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参与竞争60个名额的选拔。
同时,如果您认为自己具有当“公民记者”、“公民编辑”的优势,可以写下来,通过电子邮箱发送给我们,以备参考。
所有参与评报的读者都有机会成为我们60名“公民记者”、“公民编辑”中的一员,参与到社会新闻、社区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文化新闻等16块版面的采编中来,了解到新闻的采访、编稿、印刷、发行全过程,独立完成一份《华商报》读者特刊。
赶紧拿起电话或登录华商论坛,发表您对本报的建议和意见吧。
■参与方式:
拨打华商新闻热线:029-88880000;
QQ:200802982
E-mail:88880000@mail.huash.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