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互助路 专 题 天 下 社 会 图 片 娱 乐 体 育 视 频 论 坛
华商网>新闻>华商评论
中国慈善公益制度供应显著滞后 存种种制度限制
http://news.hsw.cn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08-06 17:16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10658000定制,3元/月!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政府不能吞掉慈善组织的空间

  尽管国人的慈善公益之心日益强烈,但慈善公益制度供应却显著滞后,政府针对慈善公益事业的种种措施名为规范,实为限制。

  要创造一种优良治理秩序,容许社会发育,容许慈善公益事业繁荣

  中国慈善公益事业也许出现了一次大倒退。

  7月7日,民政部等五部委发布《青海玉树地震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实施办法》,其中规定,各慈善公益机构接受的社会捐赠资金必须“全部拨付到青海省,连同青海省接收的捐赠资金,统一纳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由青海省统筹安排用于恢复重建。”

  此前,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存在种种制度限制,比如,青海玉树地震之后,民政部对慈善公益事业采取了一种不合理的管制措施,发文确认十五家可以展开救灾募捐的社会团体和基金会,十五家之外的任何其他机构不得开展救灾募捐,已接收救灾捐赠的,要将所募捐款转交上述机构。这等于人为地限制、甚至取消了经过合法批准成立的众多慈善公益组织的权利和利益。

  这样的事情其实之前经常发生,人们已经见怪不怪,而强令要求各慈善公益组织“汇缴资金”却是前所未有的事情,1998年抗洪、2008年汶川地震等大灾中的慈善捐款,均未遭遇如此对待。所以就难怪,这一次连附属政府各部门的慈善公益机构也对汇缴资金的要求采取消极抵制态度。按照政府这一文件,民众企业的捐款将与财政资金混杂在一起使用,这些机构根本无法向捐赠人作出明确说明,他们将丧失最基本的信用。

  五部委要求各慈善公益组织向青海省政府汇缴资金的安排是荒唐的,应当予以纠正。这样的做法完全违背了向这些机构提供捐赠的民众、企业的初衷,更遭糕的是,这种做法等于把慈善公益组织变成了青海省政府筹措财政资金的一个渠道,成为了政府的第二财政、第三财政。这当然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慈善公益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人们目前十分关注财富再分配问题,并把眼光盯在政府身上。实际上,任何一个正常社会都存在一个自发的财富再分配机制,这就是慈善公益事业。金钱富余的一些人捐献出自己的钱,通过专业、独立的慈善公益组织,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这就是社会内生的再分配机制。当然,这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自发的公共品供应体系,通过这一体系,不少处于相对弱势的社会成员将会获得公共品供应,比如灾难救助、接受教育的机会等。一个社会要构造相对均平的财富结构、相对和谐的社会关系,离不开这样一个自发的财富再分配机制。

  而这一机制运转的前提是,慈善公益机构可以独立地运转。慈善公益机构的资源来自民众、企业的自愿捐助,他们必须就此对捐赠人负责,从而获得捐赠人的信赖。捐赠人的信赖是慈善公益资源最可宝贵的财富,为此,慈善公益机构必须尽可能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和机构的宗旨利用这些资源,并且,必须让捐赠人最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因此,慈善公益机构必须尽可能直接地让捐赠人看到捐款的具体使用对象、方式和效果。因而,慈善公益机构独立使用自己的资源,也就成为他们生存、发展的前提。

  如此一来,慈善公益机构的财富再分配和公共品供应之覆盖范围,就会与政府有所不同。而这,恰恰是慈善公益体系对社会的重大价值所在。在财富再分配和公共品供应领域,慈善公益体系与政府各自做自己的事情,反而有利于实现公共品的无缝隙覆盖。在此,社会和政府形成一种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

  而五部委的文件,恰恰从根本上取消了慈善公益组织的独立性。本来是应该鼓励政府与社会的这种既分工又合作的状态,但五部委的举措却是政府吞没了社会,导致慈善公益组织无法生存下去了。人们不免奇怪,五部委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地出台严重损害慈善公益事业的红头文件?恐怕不能不说,这个文件的出台表明,在政府官员眼里,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机构,哪怕是官办机构,都不具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不享有自己的法定权利。甚至可以说,官员们对慈善公益事业的存在本身是怀有戒心的。也因此,尽管国人的慈善公益之心日益强烈,但慈善公益制度供应却显著滞后,政府针对慈善公益事业的种种措施名为规范,实为限制。

  这样的心态必须改变。要创造一种优良治理秩序,必须容许社会发育,而容许慈善公益事业繁荣,是第一步。

  审计署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全国共接收“玉树地震”捐赠款物106.57亿元。其中尚未投入使用的资金有98.43亿元,而中央财政今年拨付的重建专项资金为90亿元。

  也有人称,青海省现在拿出的项目清单尚不具体,很难持续监督每一笔善款的流向,许多负责人甚至流露出彷徨之色,“未来慈善组织到底做什么?灾难时帮助政府募款吗?”

  但这些解释受到质疑。多位行政法律、慈善领域研究者称:“这个《通知》对公募权利的限定本身就不合理,它临时取消了大批慈善组织的公募权利。不是协商竞争的结果,而是行政命令。”

编辑:杜嘉佳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延伸阅读
李嘉诚捐1/3身家做慈善 自言慈善是最富有儿子 08-06 09:22
美国40名亿万富豪承诺捐一半财产用于慈善 08-05 06:53
陕南遭百年一遇洪灾 我们向灾区同胞伸出援手 07-25 06:35
公益慈善的力量不在钱 07-23 19:06
陈发树身陷“慈善门” 捐款83亿到账1.6亿(图) 07-23 16:16
图片新闻
危险的信仰
危险的信仰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人造美”时代
“人造美”时代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网友评论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