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丸,来源于唐代的“步打球”,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但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非对抗性比赛,取消了球门,该用球穴,球进穴得一分。竞赛形式变了,名称也随之改变了,叫“捶丸”。“捶”即击,“丸”即球。

在捶丸,顾名思义,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是中国古代球戏之一。关于捶丸活动的最早记述,见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付样的署名为"宁志斋"的人编写的专门论述捶丸的著作《丸经》。根据《丸经•集序》中"至宋徽宗、全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述,可知捶丸形成期的下限至晚在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当时,连儿童也非常喜爱捶丸活动。如北宋官吏膝甫,幼时"爱击角球",他的舅父是当时有名的文人范仲淹,"每戒之不听"。这里所说的角球,就是用角骨制成的球,不易击碎。这是当时捶丸活动盛行的有力佐证。在陈万里《陶枕》中著录有一儿童捶丸图陶枕,图中小孩持一小杖在击丸,形象生动,是当时捶丸活动盛行的有力佐证。
捶丸,在其发展更上曾大盛于宋、金、元三代。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皆乐此不疲。这在元人散曲、杂剧中多有提及。元人无名氏《逞风流王焕百花亭》杂剧第二折[上小楼]曲中,王焕自夸什么游戏都会,"折莫是捶丸、气球、围棋、双陆、顶针续麻、拆白道字……"。《庆赏端阳》剧中的道白亦云:"你敢和我捶丸射柳,比试武艺么?"此外,现存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中,还有一幅保存完整的元代捶丸图。图中,于云气和树石之间的平地上,二男子着朱色长袍,右手各握一短柄球杖。左一人正面俯身作击球姿势,右一人侧蹲注视前方地上的球穴,稍远处有二侍从各持一棒,棒端为圆球体,居中者伸手向左侧击球人指点球穴位置。它是元代民间捶丸活动的真实反映。
捶丸运动的器具、球场、规则与现代高尔夫运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难怪不少学者称它为“中国高尔夫”。现代高尔夫球规则,是1754年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高尔夫球友会制定的。《丸经》记录的捶丸规则比它早47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