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壤是一项古老的投掷游艺,相传远在帝尧时代已经流行。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壤夫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夫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夫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与我哉!'"的确是一幅恬静闲适的画面。

击壤是中国古代的一项投掷游戏。如果从传说中的尧算起,到现在至少有四千年击壤历史。击壤的产生大约与狩猎有关。远古时代,人类用木棒打野兽,为了投掷得更准确,平时便要练习。后来,狩猎工具得到改进,有弹弓和弓箭,不再依靠木棒掷击野兽。这种练习便演变成一种游戏。
由刘侗往上溯源,还可以得到击壤的不同版本。明人杨慎《丹铅余录·卷九》就记录了宋元时代的击壤:“宋世寒食有抛堶(音驼,砖)之戏,儿童飞瓦石之戏,今之打瓦也。梅尧臣《依韵和禁烟》诗:窈窕踏歌相把诀,轻浮赌胜各飞堶。或云起于尧民之击壤。”“尧民击壤”是引汉王充《论衡·艺增》中的典故:帝尧之时,“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我自得其乐,关尧帝屁事!傲骨神态倒是跃然纸上,可是游戏方法却让人如坠烟中雾里。好在汉人邯郸淳《艺经》上有记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原来,这里的壤不是土壤,而是木制的道具。三国时的吴人盛彦曾在《击壤赋》中说:“论众戏之为乐,独击壤之可娱,因风托势,罪一杀两。”击壤是他那个时代的第一大运动,类似于今日的足球地位。
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得知,小时候玩过的这个游戏有可能叫“击壤”。刘侗记云:“二月二日龙抬头,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古所称击壤者耶。”这条记述与我玩过的游戏有重叠部分。所不同者,也许是时代创新之故,使其更有趣味性、竞技性。现代棒球没准就是击壤的最新进化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