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在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企业高层论坛:缔造幸福企业”上,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了当前中国企业家压力与幸福状况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05年至2009年,超过八成的中国企业家认为自己承受很大或较大压力,而其幸福感呈逐年下降趋势。(8月8日《中国证券报》) >>>>>>调查称中国企业家压力增大 幸福感逐年下降
中国的企业家往往很喜欢在公众场合扮怨妇,顺道幽幽怨怨地说上一句:在中国做企业,压力大,不幸福。顺着这个逻辑衍生下去,就是要埋怨中国的营商环境,或者无妄成本。
其实这年头,谁的压力都不会小。譬如去年的一份白皮书告诉我们:对全国九万多名公职人员的调查显示,他们大都是亚健康者,其中只有28%的人有满足感。公务员都如此,何况那些还在人才市场流浪的年轻人?大人不说,孩子也未必觉得舒坦: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只有42.4%的中小学生因 “学习成绩提高”而感到快乐和幸福,57.6%的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苦恼。比之于六成的小孩子的压力,八成的企业家的不幸福,大约也可以忽略不计了。
比谁和谁的压力大,有点类似于周星星式的“谁比谁惨”,无厘头的意义大于现实意义。学究点说,这是个伪命题。压力是一种感觉,每个人的耐受能力不一样,对压力的反馈自然也不同。从消费者或公众的角度来说,中国企业家不是压力太大,而是缺乏压力,或者说抗压能力过强。缺乏压力的,尤其是一些资源能源型垄断企业;至于抗压能力,譬如公共事件之后拒不买单的无赖嘴脸、抵死狡辩的霸王脾气、打击报复的丑陋行径,已经不是一家两家的专利了——— 紫金矿业给我们上了污水横流的一课,而眼下正上演“疑似激素事件”的奶粉业……压力对于它们,只是欲盖弥彰的难题。
企业家的压力有两种:一种是逐利的压力,一种是责任的压力。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忙、对相关企业一路绿灯的现实中,企业家们的压力也许不是来自制度自觉下的道义,而只是利润数字上的一声娇嗔而已。市场在发展,法制在健全,从社会福祉的角度看,企业家们的压力大一点,企业的门槛高一点,于公众总是一件好事。 岑湘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