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互助路 专 题 天 下 社 会 图 片 娱 乐 体 育 视 频 论 坛
华商网>新闻>专题资料库
西安老街--声闻于天钟鼓楼
http://news.hsw.cn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08-10 10:35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10658000定制,3元/月!

  西安老街(1)--声闻于天钟鼓楼

  西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人因此大为骄傲;十三王朝在此建都,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举步可见,且王气四射,霸气十足。当你走进西安来到市中心时,座落在四条大街交汇处的两大古式建筑物首先会令你肃然止步,这便是有名的钟楼和鼓楼,西安人一般合称为钟鼓楼。

  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当时的钟楼原本不在现今这个地方,而是位于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祥观内,到了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一个叫龚懋贤的巡抚才把钟楼移建于此。据说钟楼原来所在的位置,只通东西,不通南北,交通并不十分便利,加之明初重修西安城,城区向东扩移,迎祥观的钟楼自然也失去了市中心的位置,所以只好将钟楼也随之东移。我们虽然不清楚当时的具体细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钟楼的方位如何变迁,它的重要地位看来是不可动摇的。钟楼乔迁,本有其说,但关于它却有一件神奇的故事。据龚懋贤所撰《钟楼碑》记载,当钟楼移建工程完结之时,把景龙观的大钟搬来悬挂起来,却怎么也敲它不响,只好又把它送回原处。因此便生出种种猜测,一说这口唐睿宗景云年间铸成的钟,因其年代久远,灵性自现,忌生忌迁,只能用沉默表示严正的抗议。一说这与钟楼的建筑设计有关,因而导致钟声“阳藏阴翕,纳而不出”。这些说法是否可信且不管它,至少给钟楼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钟楼为砖木结构,楼体总高36米,其平面呈正方形,楼分两层,重檐三层,楼檐四角飞翘,攒顶转角,上覆琉璃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登上钟楼,环楼四周的柱子上有数副对联颇为引人注目:

  钟号景云鸣采凤楼雄川口锁金鳌

  八百里秦川文武盛地五千年历史古今名城

  贤哲东来海纳百川方浩瀚丝绸西去路通万国乃繁荣

  古城遗韵承天宝新风开元焕物华

  十代京畿六合一统五州奥域八水分流

  这五幅对联分布于钟楼一层东西南北四方,庄重古朴,体势各异,文辞优美,一见钟情。走进楼内,古香四溢,古色独具,除了陈列有明清瓷器工艺品及其它古代文物可供参观外,大厅内另有“一诗一文”,值得一读。诗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龚懋贤在被解职赴京时所赋:“羌此楼兮谁厥治?来东方兮应昌期。挹终南兮云为低,凭清渭兮衔朝曦。鸣景云兮万籁齐,彰木德兮奠四隅。千百亿祀兮,钟虞竹不移!”情有独钟,可见一斑。文是清乾隆四年陕西巡抚张楷所作。尤其是楼内正面两根大柱子上刻有一副长联,最是让人拍案叫绝:

  八水绕西部,自轩圣奠基而后,周龙腾,秦虎视,汉振天声,唐昌伟业,猗欤盛哉!赖雍土滋根,繁荣华胄,历五千载治乱兴衰,古国犹存,继往开来扬大纛

  四关通异域,迨清廷败绩以还,俄蚕食,日鲸吞,英驱战舰,美耀精兵,呜呼危矣!喜延河秣马,再造神州,集十亿人经营创建,新风蔚起,图强致富殿鸿猷

  欣赏完美文佳联,当然不要忘了去钟楼西北角观赏那口大钟。据说原钟是一口重2000公斤的铁钟,钟不算巨大,其边铸有八卦图案,钟身铸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当转”字样,距今约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现在这口钟是仿制景云钟,铸于1996年,钟高2. 45米,重6.5吨,用青铜铸成。不过在今天,我们已不再靠它来报时定点,兴趣骤来之时,你也不妨敲它几敲,领略一下它的不同凡响。

  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比原迎祥观钟楼早建4年。它位于今钟楼以西偏北,两者相距较近,可谓形影相随,相视而立。钟楼迁址之前,鼓楼称霸此地,担负着当时全城的报时重任,因其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鼓声已成为他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悦耳之声了。为使全城居民都能听到鼓声,所以鼓楼在建筑设计上比较高大,鼓形也设置较大,后来由于钟楼中心位置的确立,鼓楼的声誉和地位才有所降落。

  据记载,当时鼓楼的修建是由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具体主持的。至解放前,只是在清初进行过两次整修,其面貌基本完好。值得一提的是,鼓楼上原悬挂着两幅巨匾:“文武胜地”和“声闻于天”,每块重约3吨,南北各一块。据说“文武胜地”是陕西巡抚张楷摹写的乾隆“御笔”,“声闻于天”传为咸宁人氏李允宽所书。遗憾的是这两块巨匾在60年代均被毁掉,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是幸存下来偶尔出现在印刷物中的“影子”。

  钟鼓楼在古人那里成为一种象征,庄严而雄伟,连皇帝老子也不愿意错过驾临表现的机会。不独乾隆皇帝,据说钟楼完工之时,明太祖就曾亲临钟楼,观看过千斤金顶的安装壮举。又据传说,女皇武则天在鼓楼竣工之时,在鼓楼上大宴群臣,以示庆贺。而“文武胜地”、“声闻于天”两块匾文,就是大臣狄仁杰在武则天赐酒增慧的情况下想出来的。乾隆御书有据可考,明太祖驾临似乎可信,但如果说武则天与鼓楼有份,那便成了笑谈,因为武皇不可能出现在几百年后的明朝街市上,鼓楼更非唐朝所建。我想,这种神奇的传说之所以流传,无非是为钟鼓楼增加点神秘光环。西安人虽然大气磅礴,能吹能口片,但还不会去做“颠倒历史”的事。传说终归是传说,越神奇也便越有味。

  钟鼓楼位于市中心,登临楼上,原本可以一览全城风貌,而今却被高楼大厦遮挡得严严实实。古人修建钟鼓楼,除了在晨钟暮鼓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外,恐怕平民百姓没有多少闲情逸致去登上阁楼饮酒赋诗,举目四眺,把满城风景尽收眼底。对他们来说,一饱耳福已经够满足了。当然皇亲王戚、达官贵人是少不了常常要光临的,本来琼楼玉宇就是为他们这些人营造的,为他们这些人享受的。幸运的是今天的钟鼓楼属于人民,谁都可以登临,看不到远处,但可以看得近处,楼内所藏古物也能参观一番,当然门票钱是少不了要交的。

  我不是西安本地人,但到西安已有20多年了,称得上是“老西安”。

  第一次进西安城,刚一下火车,我就被大都市的迷人风采迷得辨不清方向。问路,当地人说,坐车去钟楼,到了那里,东西南北就都清楚了。了解西安,应该说我是从钟楼开始的。80年代初的钟楼跟现在差不多,只是周围显得破败落后了些,除了街正对我来说没什么特别印象,自然更不知钟楼附近还有个鼓楼。20年后的钟鼓楼,情景则大不一样。钟鼓楼经过维修保护更显辉煌,其周围也进行了整体的建设改造。特别是在钟楼、鼓楼之间拆除了原来的有碍观瞻的高低不齐的旧建筑物,拓建成宽阔的花园式的钟鼓楼广场。其中建有世纪金花地下购物商场,广场靠北从东到西排列着一行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式建筑,依次是“德发长”、“同盛祥”、“王海棠”,与钟鼓楼相映成辉,浑然一体。说来也巧,这三个牌匾上最后一个字都押同一韵脚,从音韵学角度讲,都属于平声中的“阳平”,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感觉。“德发长”、“同盛祥”原址本在钟鼓楼之间,属于老牌名店,专门经营陕西风味小吃,莫不是长期吸纳钟鼓楼固有的阳刚之气,才使生意越做越红火,越做越兴隆?说怪不怪,西安人骨子里自有一股从老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雄风和精神,虽然养成了自大的习气,有时不免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但不乏开拓和创新,永远不甘落后。西安城墙方正,街道端正,西安人也不含糊:胆正义正,一身正气。

  钟鼓楼上的钟声和鼓声在古城西安的上空曾响彻了好几百年,我们未曾听到过,我想,新世纪的西安必将真正跨入“声闻于天”的新时代。

编辑:梁铮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延伸阅读
图片新闻
危险的信仰
危险的信仰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人造美”时代
“人造美”时代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网友评论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