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安城外东北方向不远处有一片景色极为秀丽的地方——兴庆宫公园。它是西安市最大的公园,也是最富有“今古奇观”意味的一块宝地。
兴庆宫公园的建造历史并不长,它是1958年西安人民义务劳动的产物。之所以大名鼎鼎,是因为它的所在地原是唐代兴庆宫遗址。提到兴庆宫,西安人并不陌生。唐长安城当时有三大宫殿,总称为“三大内”。除了太极宫、大明宫,另外一个就是兴庆宫。唐玄宗李隆基为临淄王时,住在唐长安城的隆庆坊,即位后把隆庆坊改建成兴庆宫,唐玄宗和杨贵妃就长期居住在这里。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由此便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和奇妙的传说,也给西安留下一块永远都发掘不尽的神秘境地。
据记载,唐兴庆宫是一处环境极为优美的园林。以龙池为中心,兴建了几个建筑群,其中有龙池殿、大同殿、交泰殿、兴庆殿、南薰殿、金花落、长庆楼、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等。它的占地面积比我国现存的明清故宫的面积还要大出一倍。现在的兴庆宫公园全园面积只有700多亩。园内新建造的主要建筑物沉香亭、花萼相辉楼等沿用的仍是旧名称。
兴庆宫公园园内有一人工开凿的湖泊,是依唐兴庆宫内的龙池而修造的,虽非原有面积和形状,但还是能让人联想到龙池当时的盛景:垂柳依依,花草溢香,碧水荡漾,画船悠游,笙歌曼舞,美人美酒。唐代诗人武平一、沈期、苏廷页对龙池的描绘足以见得:
皎洁灵潭图日月,参差画舸结楼台。
摇岸影随桡转,风送荷香逐酒来。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
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薇。
碧水澄潭映远空,紫云香驾御微风。
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
降鹤池前回步辇,栖鸾树杪出行宫。
山光积翠遥疑逼,水态含青近若空。
直视天河垂象外,俯窥京室画图中。
皇欢未使恩波极,日暮楼船更起风。
龙池东边便是沉香亭,据说沉香亭当时是用沉香木建造的,其周围广栽名贵花卉,特别是各色牡丹,专为李隆基和杨贵妃欣赏。据民间传说,杨玉环虽然妖艳无比,却有狐臭之嫌。为了遮丑,便经常用花汁浴身,还耍娇使性逼李隆基建沉香亭,并栽香花香草。此说真实与否,无法考证,也不必计较。白居易有诗赞曰:“杨家有女初长成,……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就够了。诗仙李白有名的《清平调词》三首也是在沉香亭前即席赋出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没有杨玉环和沉香亭,李白断无此诗留传至今。虽然李白对奉旨应欢之事极为不满,诗中也隐有讥讽之意,但其事其人其诗还是被后人所乐于称道。
玉环爱牡丹,每时每刻离不开牡丹,其事在晚。据传说先前的武则天女皇更爱牡丹,以至于由极爱转而极恨,并且做出一件极端的事来。也是大体在兴庆宫这个地方(武周时是皇家御花园,还没有兴庆宫),武则天长寿三年冬天,有一天武皇兴致骤来,要到御花园去赏花。谁知寒冬腊月无花可赏,遂令百花奉旨开放,并写下四句诗:“明日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等她第二天驾临时,果见满园香花绽放,惟独没有牡丹花。于是女皇震怒,命令把长安的所有牡丹全部“流放”到洛阳去。从此洛阳便成了牡丹花城。此传说有些离奇,却似乎有些影子。现在的洛阳牡丹闻名遐迩,每年都有大批的人不远千里去洛阳观赏牡丹。西安人看来不是完全凭空想象的,多少带点有意的联想。这种联想充满着羡慕,体现出一种睿智,当然还有一些痛伤之情。武则天把牡丹花赶到洛阳事小,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好端端的一座唐长安城,竟被可恶的朱温给毁了,把唐昭宗劫往洛阳不说,又命长安居民一起东迁,拆毁所有建筑,都城成了一片废墟。此后长安一蹶不振,失去了它辉煌的首都地位。历史就是这么无情,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花萼相辉楼位于龙池以西,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几个兄弟住的地方。《诗经》中有“花复萼,萼承花,互相辉映”之句,取名花萼相辉楼,以示友爱。《次柳氏旧闻》中有记云:“上(唐玄宗)性友爱,……朝退与诸王游,或置酒为乐。”看似情重兄弟,道是有情却无情,一起饮酒作乐可以,皇位是绝没有随便让给兄弟的。
当时前来兴庆宫游宴的,还有一些外国使节和留学生,日本国的阿倍仲麻吕就很有名气。他先是就学于长安太学,后在唐做官,与李白、王维等人很熟。最后卒于长安。现在的兴庆宫公园内竖有一块“阿倍仲麻吕纪念碑”,以追念他为中日两国友好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碑的两侧分别刻着李白《哭晁卿衡》诗和阿倍仲麻吕的《望乡诗》: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王维也曾赋诗赠阿:
积水不可及,
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
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
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
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
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
音信若为通。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古代中日两国人民的情谊是多么的深厚。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近现代历史上却发生了一连串令人悲愤的事件。除了骇人听闻的万人坑和“731”,到处可见声称“共荣”者们留下的累累弹痕。前不久,在西安竟还发掘出千余枚日制炸弹。而在日本国,“靖国神社”居然受到供奉和参拜。我不能干涉日本国的“内政”,但更不愿意看到军国主义的复活。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古有阿氏之楷模,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