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安城内西北角附近有一条不起眼的街道,叫“青年路”。它位于莲湖路以北,东起北大街,西边止于西北三路。提到青年路,一般市民并不是很清楚,如果说那条路上有个止园饭店,人们便不觉得陌生了。大名鼎鼎的“止园”,没有几个人不知道。
青年路旧称九府街,因明秦王朱第九子府第在此而得名。“老西安”习惯九府街的称呼,反倒觉得叫青年路有些别扭。其实青年路的街名也不是解放后起的。1947年国民党三青团曾在此地活动,这以后也就改称青年路,一直沿用至今。距它较近的莲湖路开通之前,青年路是城西北地区一条主要的东西交通干线,路面虽然狭窄,也不怎么直,但已经算是比较体面的路面了。解放前的西安城总的来说是“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垃圾满城”,只因为青年路具有“九府”的“贵族”血统,显得这个地方比较优越,加之杨虎城将军在这里又修建了一座“止园”别墅,更使青年路具有了迷人的光彩。
止园,是杨虎城于30年代初所建。当时杨虎城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兼陕西省主席。旭日东升,紫气东来,故最初给这幢别墅起名为“紫园”。后来又将“紫园”改为“止园”,这其间当然有些说法。一说是杨虎城在1933年被蒋介石免去省主席之职后,深感蒋已对他产生疑忌,遂有意消极,以表露“仅止于斯”的心迹。一说是杨虎城对蒋介石不“攘外”而“安内”的政策极为不满,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取“止戈为武”之义。不管怎么解释,说明杨虎城是有意为之的。杨虎城的性格和长相完全是北方大汉的模样,说他是“粗人”,一点不假,但粗中有细,粗中有文,别墅易名很能说明问题。可这一改,也引出一段传说:止园改名不久,蒋介石有一次来西安视察军务,杨虎城特意把蒋安排在止园下榻。下车后,蒋介石边走边看风景,到了著名书法家寇遐题写的“止园”牌匾前,似乎觉得有点不对劲,止步不前,稍过片刻,便执意要离开这个地方,驱车另择它处。原来蒋介石看到“止园”的“止”字,便与自己的名字“中正”联系了起来。“正”字无头不就是“止”吗?看来很不吉利,他心里十分不安,似有一股不祥之气袭面而来。说来就来,避是避不过去的,蒋介石违背民意,逆时而动,终究引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他的头倒是没掉,却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杨虎城将军也没有由“紫”而“止”,退避三舍,他以民族 大义为重,不以“易名”而易志,不以“疑忌”而疑义,与张学良携手护国,树帜“兵谏” ,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辉煌乐章。
杨虎城究竟是怎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从西安事变的两份电文中可以知其大概。一份是在蒋介石扣押张学良后,调兵西进,“筑垒布阵,积极作挑战之形势……造急性之内战”的危急情 况下向全国发出的通电:“……国危至此,绝不应再有箕豆之举,固尽人皆知,苟有可以促成举国一致枪口对外之策,虎城等无不乐于听命,若不问土地主权之丧失几何,西北军民之真意为何,全国舆论之向背如何,而唯知以同胞血汗金钱购得之武器,施对内战争,自相残杀,则虎城等欲求对内和平而不得,外欲抗日而不能,亦唯有起而周旋,至死无悔。……则谁肇内乱之端?谁召亡图之祸?举世自有公评,青史自有直笔也。泣血陈词,非敢耸听,举国上下,幸鉴愚衷。”另一份是卢沟桥事变后,杨虎城在太平洋旅船上致宋子文的电文,强烈要求回国抗日:“日寇进迫,国将不国,恶耗传来,五中痛愤。弟以革命军人,何忍此时逍遥国外,拟由旧金山返国抗战,祈转陈委座(蒋介石)。”这两份电文,义正辞严,感人至深。可惜令他“仰蒙”“伏乞”的蒋委员长却置之不理,甚至对他严加“处置”。杨虎城刚一“自动返国”,便落入了蒋介石早就设好的圈套,长期囚禁,最后在1949年9月残忍地将他秘密杀害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松林坡上的戴公祠内。
止园在西安事变时,是政治活动中心之一。周恩来曾与杨虎城在此多次会面,商讨西安事变的解决办法。国民党军政要人蒋鼎文、祝绍周、胡宗南等也都曾在这里住过,当然是在杨虎城将军“出事”后,他们才做出安享其成的事来。止园的建筑是庭院式的传统结构,深藏于林木丛中。50年代初,当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张治中将军在此居住,其间在东、北两面又扩建了一些楼房。1980年,这里改为止园饭店,三年后,在此建立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并对原杨虎城将军的别墅进行了维修和保护。好一座止园别墅,演绎出一桩桩惊天动地的事来,也造就出杨虎城这位举世闻名的英雄。我去过“止园”杨公馆,拜谒过杨虎城陵园,也参观过杨虎城故居。人们一般都把这几处地方视作旅游景点,而忘却了真正的纪念。杨虎城陵园,位于西安市长安县韦曲镇。寝陵位于 少陵原半坡,居高临下,向上仰望,让人肃然起敬。尤其是拾级而上的100多级石阶,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心情也会变得十分沉重。杨虎城将军冒死“兵谏”,为国,为民,为正义,最后落得个与张学良完全不同的下场,甚至“殃”及妻子。壮烈如斯,能有几人?杨虎城故居在陕西蒲城县东槐院巷,完全是传统的关中民居风貌,庭院不大,虽经维修和保护,但仍显得破败。我不知道,是要保护原有面貌,还是另有原因?故居内摆放着一些杨虎城生前用过的家具等杂什,还有几片陈旧的生活图片。我设想着杨虎城生前衣锦还乡的时候,这里肯定不像现在这么冷清、这么凄凉和这么破败。杨虎城将军的确为他所在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和那时的人民付出得太多太多,也为后来者留下一串忧思和追念,伫立在他的故居前,不禁让人百感交集,慨然长叹!
杨虎城名播于世,应该说“西安事变”成全了他。这种“成全”也让他付出了血的代价。当然 杨虎城不是为“名”而发动“西安事变”的,他知道这其中的利害,也深知其中的危险。只是事情的结局没有像他预料得那么极端悲惨。在“西安事变”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张学良是总指挥,杨虎城是副总指挥;在共同发出的所有电文中也是以张先杨后的署名顺序落款的;捉蒋是张学良的卫队,控制西安是杨虎城的部队。“西安事变”结束后,张学良虽被长期幽禁,只是结束了戎马生涯,而杨虎城最终被害,早早结束的却是生命。是杨虎城属于地方军,而非蒋氏嫡系?还是因为“西安事变”发生在杨虎城控制的地盘上?或者是因为“西安事变”的总指挥部设在西安绥靖公署的缘由?或者是杨虎城不会为人做事?不管怎么讲,杨虎城看来都难逃厄运。因为蒋介石的“领袖人格”从来都是建立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基础上的,在他那里,一切都是无从担保的。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年路杨公馆东南方向不远处有一座平房式的建筑,称作“黄楼”,“西安事变”时西安绥靖公署就设在这里。
杨虎城在此办公,现在陕西省政府大院内。称其为楼,并非楼房,只是房屋显得高大一些。蒋介石在临潼华清池被捉后,最先被看押在这个地方。在这里,一向威严的蒋委员长却显得特别沮丧和不安。也是在这里,蒋介石写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份遗嘱:“余决为国牺牲, ……唯经国、纬国两儿,余之子亦即余妻之子,望视如己出,以慰余灵。愿上帝赐福于汝。 ”遗嘱是写给宋美龄的,似乎有点不怕牺牲的味道。有趣的是,当要把他从这里转移到高桂滋公馆的时候,蒋介石误以为要枪毙他,显得极为恐惧,蜷缩着身子死活不走,并大声喊叫:“我死也要死在这里,哪里也不去。”说归说,可行为失常,脸色发黄。当然,蒋介石也是一个珍爱自己生命的人,尽管他杀人如麻,双手沾满人民的鲜血,还常常教导部下和学生时刻准备着“不成功便成仁”,但他从来不肯“刻薄”自己,即使不“成功”,也绝不会去“成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