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佛教圣地有所谓“八大祖庭”之称,一般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宗教领袖开宗立派的著名道场。“八大祖庭”除了天台宗的国清寺、三论宗的栖霞寺、净土宗的玄中寺和禅宗的少林寺外,其它四大祖庭都发源于西安。其中律宗的净业寺位于终南山沣浴口内,华严宗的华严寺,位于长安县少陵原半坡,法相宗的慈恩寺位于西安城外雁塔路南端,而现存规模最大的则是密宗的大兴善寺,它位于西安城南2.5公里处的小寨兴善寺西街。
大兴善寺创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时代(公元265-289年),距今约1600多年。初名“遵善寺”,至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新京都——大兴城建成时,便将位于大兴城内靖善坊的“遵善寺”命名为“大兴善寺”。据说,大兴善寺在隋修建古长安城时,正好处于东西横亘的六条冈阜的第五条冈上,因此它的自然方位被充分利用。这其中当然有很大的讲究。据《唐会要》记载:“九五位贵,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兴善寺以镇之。”由此可知,大兴善寺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的重要。隋文帝时,先后有一些印度僧人远道而来,到长安讲经、译经,传授“密宗”。著名的有那连提黎耶舍、那崛多和达摩笈多等,他们都居住在大兴善寺内,翻译佛经,达280卷左右,因此佛学大兴,佛恩广布。唐朝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加之统治者对佛教极为推崇,所以佛教在中国大地得到空前的兴盛。这期间,有去西天取经的,也有来长安传经的,礼尚往来,佛事兴隆。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名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也都先后来到大兴善寺传播密宗。这里成为当时长安佛经三大译场之一,由此也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祥地。
大兴善寺的命运也是多灾多难,饱受摧残,尽管颇负盛名,但在唐末以后战乱频仍,曾遭到多次严重破坏,建筑焚毁殆尽。明清时期,虽然有过几次大的修葺,还是难以恢复往昔的风采。唐代诗人郑谷曾在《题兴善寺》中描绘道:
寺在帝城阴,清虚胜二林,
藓侵隋画暗,茶助越瓯深。
巢鹤和钟唳,诗僧依锡吟。
烟莎后池水,前迹杳难寻。
其清幽宁静、令人倾慕的逍遥画卷已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对大兴善寺仅存的钟、鼓楼及天王殿等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并在此基础上扩建成为“新风公园”,虽有不和谐之嫌,但重建后的大兴善寺松柏葱郁、寒梅飘香,寺庙内现存有唐代转轮藏经殿遗址,以及清康熙年间由西藏喇嘛向朝廷进贡的如来佛像等,新添置有宋代雕刻的檀香木千手千眼菩萨像,加之搜集的一些其他宗教艺术品,这一切都使古老的大兴善寺增色不少。中外僧侣也接踵前来寻根问祖,顶礼膜拜,古刹的特殊地位在今天的西安仍然独具魅力,大放异彩。
说起佛教在古长安的兴盛,不能不提到广仁寺。它既不属于伊斯兰教体系,也不同于大兴善寺这样的佛教寺院,而是西安地区惟一一座信奉喇嘛教密宗黄教的佛寺。佛祖在上,广仁寺喇嘛教是其一个支派无疑,但又大大区别于诸如慈恩寺、荐福寺,乃至大兴善寺等佛教宗派。确切地说,它是佛教与西藏当地固有的宗教——苯教的融合而逐渐形成的新的宗教流派。
据《陕西通志》载:“广仁寺在西武园旁,康熙四十四年清圣祖敕建。”它是一座喇嘛寺院,当时为西北各地喇嘛进京途中住宿和作法会而设立。喇嘛是藏语音译,含“上师”、“大师”之意,是藏族、蒙族对僧侣的尊称。有趣的是,既属佛教,但寺内供奉的不是释迦牟尼,而是西藏密宗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明永乐年间,即公元1403-1424年,宗喀巴创立与红衣派教旨相同的新派——黄衣派,矫正旧教流弊,尊尚道德戒律,黄教由此兴起。宗喀巴有四大弟子,一是达赖,二是班禅额尔德尼,三是哲布尊丹巴(居蒙古),四是阿嘉(居多伦诺尔和北京)。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寺内都要举行纪念宗喀巴大师成道的灯会,其景象颇为壮观。
广仁寺建筑十分规整庄严,正殿、偏殿、经堂、藏经殿等形制宏伟,但没有舍利塔(浮图),因喇嘛教没有“涅槃”之说。据资料记载,广仁寺修建时,清康熙皇帝曾赐御书匾额“慈云西荫”
和御制碑石一通。慈禧太后也曾为广仁寺题写了“法相庄严”的牌匾。寺内还收藏有刻有清乾隆年间铭文的白色大理石莲花缸、唐鎏金绿救度母铜佛、木雕一髻天母像和巨光天母佛像等多件珍品。藏、汉文佛经更是藏量丰富,多达7200卷。
广仁寺以其神奇的影响力享誉西北乃至海内外,创建至今,佛事活动频繁,香客香火不断,虽然也历经磨难,但佛光高照,总是转危为安。据说1931年广仁寺附近西城墙根因突然发生大爆炸,波及寺院,除受了点小破坏,佛像、经卷及大建筑物均安然无恙。当时任陕西省主席的杨虎城将军闻知此情,即拨款修复。三四十年代,国民党军队也曾在寺里驻扎过,寺院受到一些人为的破坏,但在解放后政府又拨款进行修葺,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广仁寺此后才基本得以安生。
兴善、广仁二寺,虽属不同流派,但都敬仰佛宗,倡行佛道,以善为本,以仁为基,从寺名即反映出佛心佛理。有句俗语叫做:“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人们大都对这句话很熟悉,也知道其中的道理,但总有人明知故犯,屡听屡犯。佛脚是可以抱的,最好平时多做善事,多行仁道,否则,抱得再紧也是无济于事的。
大兴善寺、广仁寺之所以能吸引人,也许正是由于两大寺能给人们带来如此有益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