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西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肯定没有人提出异议;如果说它是一座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恐怕就会有人投来疑惑的眼光。其实,在唐朝时,古长安便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大唐帝国名不虚传,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它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帝京篇》中是这样描述长安城的: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五纬连影集星躔(同缠),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桂殿金山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复道斜通鸟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雄伟壮丽之势跃然而出。
白居易也有一首写长安城的《买花》诗: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色素。
上张帐幄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迁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该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长安城当时的街市景象。民情可闻,市情可见。
长安城不啻颇具规模,市场也比较繁荣。据文献记载,唐长安城当时在皇城偏南西侧设置东、西两市,所有生产和出售的商品都分类分区集中在这两处。两市中心专门设有市局和平准局,由专职的人员负责检查商品质量、真伪和度量衡器,管理市场价格,定时进行交易,并按时启闭市。唐时的市场管理得如此严格和规范,很值得现代人学习。东市上主要有铁行、笔行、肉行,卜卦者、卖胡琴者、赁驴者、琵琶名手、绣彩帛者、印刷业、酒肆、饭馆、凶肆(经营丧葬用品)等,以经营高档奢侈品闻名。西市上主要的行业有大衣行、革秋辔行、油靛店、法烛店、秤行、绢行、麸行、酒肆、衣肆、凶肆、食店、药行、柜坊、帛肆、肉行、鱼行、金银行、铁行、坟典肆、寄附铺、汉斯邸等,经营范围比东市要广。西市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对外贸易市场,来自东南亚、中南亚、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国的商人云集于此。尤其是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们带来了胡姬(酒馆女招待)、带来了胡舞,也带来了胡文化,给大唐帝国注入了新的活力。古长安城的“市场”经济如此发达,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西安市有一些含“市”的街名,其中的历史意味仍然可以体会到。
在东大街中段北侧有一条街叫炭市街。清代中期该街还只是用来堆放些煤炭,无名小卒是也。后来因为主要出售煤炭,由此得名炭市街。解放前一度改为干果、海味专营市场。现在则发展成为西安市乃至西北最大的副食品市场。街道南北两端80年代末各竖起一块仿古牌楼,沿街店铺统一设计,门面规整,均用玻璃钢瓦盖顶,如古市再现,洋人旅团时有出入,成了西安一景。
东木头市和西木头市位于南大街中段,东西相对。宋元时叫草市街,明时因木器作坊增多而顺成今名。如今的东、西木头市反倒没有了木器,成了一般的街道,街名没变,人却越来越多,它毕竟处在闹市区。
东羊市和西羊市相距较远。西羊市位于鼓楼以北,东起北院门,西至北广济街。这里的生意比较红火,因是回民聚居地,回民小吃卖得出了名。街道很窄,可人流不断。来了外地客人,我便带他们在此品尝贾家小笼包子和羊肉馄饨之类的小吃。东羊市却在和平路中段西侧,一般人不留意它的存在。尽管天各一方,但历史上这里便是牛羊交易市场。元代李好文《奉元城图》就有明确记载。中牛市巷、北牛市巷也是因过去卖牛羊而得名。鸡市拐在东关正街东端。据说,明末清初,养鸡者便集中在此卖鸡,形成鸡市。“市”后加了个“拐”字,源出何处,无从考证,就这么叫着,习惯了,觉得很有意思,没有了“拐”字,反倒别扭得难以接受。
骡马市名气最大,东大街南侧自西至东第一条南北向街道便是。明代这里是骡马市场,因此有名。解放前此地多为小商贩和打零工者,故又有“人市”之说。那时还能看到运送水桶的平板车,街道上有京货铺、烧饼店、杂货摊,当然也有三意社这样体面的秦腔剧场,当地居民时常可以听到或看到不花钱的戏,《铡美案》最能拿人,久演不衰。街市早晚,照例都有卖甑糕的,卖油茶的,炒凉粉的,烧醪糟的,吹糖人的,吆喝声照样很亲切,很熟悉,一天听不到,反倒觉得不习惯,私下里骂上几句,以示惦念。现在的骡马市早已发展成为西安市第一个服装专业市场,从开市至今,中国最时尚、最流行的服饰总是首先在这里出现。做服装生意的大小老板们大都熟悉这个市场。西安的年青人是要经常光顾此地的,当然脸皮薄的、不会砍价的总抱着怀疑的目光,转来转去,一般都空着手转了出去。这条街总共没有一里路长,固定的、临时的,大小摊位就有七八百家,天快擦黑时,路中间顺街的临时摊位便冒了出来。直到很晚,这条街上都是人如潮,声如潮,购物如潮。走了进去,你得耐心地想办法见缝插针似地挤出来。
竹笆市自然也是以竹器作坊居多,在明时便有了此大名。现在仍然继承了这个传统,并发扬光大了许多,成了著名的竹木家具市场。竹笆市地处西大街南侧东段,与鼓楼相对。1932年的时候,这条街上就有一个阿房宫电影院,放映无声电影,配有留声机,是西北地区最老的一家电影院。有一传说,把程咬金和竹笆市联系了起来。其中提到,隋末瓦岗军首领程咬金为了侦察敌情,打扮成卖竹笆的,独闯隋都大兴城,有功而返,人所敬仰,故而把这个地方称作竹笆市。说归说,传归传,竹笆市毕竟还是竹笆市,名人效应在这里起不了多大作用。
东梆子市街和西梆子市街位于西安市西南部。元《长安志图》有注曰这一带有义济院。明代王三聘的《古今事物考》记述说,当朝定期给收养孤贫的寺院拨付口粮,一天吃两顿饭。义济院(也叫养济院)每日开饭击梆两次,因此人们把这个寺院俗称为梆子寺。“寺”和“市”关中方言发音相同,便逐渐把梆子寺演化成梆子市。
最让人不解的是大差市这个名称,有名无街,落个虚名。习惯上把和平路、解放路与东大街的交汇十字称作大差市。据史料得知,今大差市在宋代为菜市,元时《类编长安志》中称草市,明代沿用了菜市之称谓,清代的《陕西通志》又记之为大菜市。变来变去,估计这里当时可能是蔬菜市场。“菜”与“差”在发音上又比较接近,因此,《西安府图》便正式称作大差市,一直沿用至今。但现在大差市已不是一条街的名称,只有在十字口附近公交车站的站牌上才得以知道,所谓大差市,大体就是指这块地方,还真有点莫名其妙。
让美食家们特别感兴趣的其中少不了大麦市街。这条街位于西大街西段北侧,北与洒金桥街相通。在唐代长安城,大麦市街是皇城内含光门街其中的一段。宋元时期,一度称为铁炉街,因其街北古槐有祭祀所用的大铁香炉而得名。明代时也曾称作北桥梓口。直至清代,在其东侧为绿旗营回族士兵做礼拜而建营里寺,此街道改称大门口,也叫做大门寺口。营里寺现仍在大麦市街东侧。据说西安回民“门”近“麦”音,久而久之,便自然叫做大麦口,后演变成大麦市。街名与“麦”字的本义无关。大麦市街是回民坊最繁华的地带。坊字的使用说明与唐时设置街坊有关。相传回纥军队在平叛安史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其中部分回纥将领便恩享大唐俸禄,在朝廷任职,随之在这一地区安家落户。既为唐臣,理应熟谙唐朝礼仪、文化和风俗习惯,故在唐军统
帅郭子仪的带领下全面进修学习,大麦市街东边的大学习巷便由此而得名。元代以后,中亚、西亚等地的穆斯林相继大批拥入长安,并在建有清真寺的大麦市街周围聚居起来,回民坊由此形成。现在的回民坊范围,包括大麦市街在内,整个西大街以北,莲湖路以南,北大街以西,西城墙以东这一片区域皆是。穆斯林居民已达10万之多。
西安的回民以善于经营饮食而著名。尤其是小吃,在陕西占有一席之地。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的,其中回民风味小吃就占有相当的“份额”。大麦市回民饮食街生意特别红火,一街两行,花色品种齐全,应有尽有,除了被誉为天下第一碗的牛羊肉泡馍,颇有名气的是枣泥甑糕、羊肉疙瘩、热炒凉粉、小笼汤包、麻酱凉皮、柿子饼、牛肉饼、肉丸糊辣汤、锅贴、水煎包子、牛羊肉水饺等。炒货也很有诱惑力,瓜子、花生、毛栗色香味俱全,去那里吃饭的人们临走时总免不了要买上斤儿八两的,以备在家享用。每家饮食店内,墙上大都挂有穆斯林教徒朝觐圣地麦加的图像,异域风情跃然目前,令人肃然起敬。有些生意做出名堂的,墙壁上自然还挂着一些名星名人来店就餐的光临照,给店主人增添了许多光彩。赵忠祥、姜昆、陈佩斯等许多大小名流的“倩影”列居其中。也有党、政、军要人的形象偶露“峥嵘”。我时常在想,怪不得回族兄弟的生意做得兴隆,除了质优味美,微笑服务之外,恐怕是很重视“名人效应”、“名星效应”的缘故吧。据传说大麦市街西口的天锡楼,曾因慈禧太后逃难西安时在这里吃过牛羊肉泡馍而名噪古城。蒋介石西安事变前来到西安也曾提到老孙家的牛羊肉泡馍,至于吃过与否就用不着我们去操那个闲心了。不管怎么说,回民同胞的生意经念得很有些名堂,值得同行的学习和借鉴。
西安的回族居民没有自己的语言,只是在做礼拜时用波斯语(伊朗语),或在一些宗教仪礼的特殊场合用阿拉伯文。他们在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既保持着独有的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习俗和民族特色,同时又善于把自己融入到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穆斯林民族在西安这座古都繁衍生息,千百年来,为西安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