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撰稿: 杨博智 文杰
火红夏季,湖南旅游同样应景,接连掀起阵阵“红”潮。
8月2日,大洋彼岸的巴西利亚传来消息,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湖南崀山名列其中,一时成为旅游界最“红”的话题。
入夏,张家界天门山游客如织,面对和天气一样“火红”的客流,景区只得派出工作人员给游客发水降温,这一幕也成为湖南旅游确实够“红”的写真。
全球十大中文社区的华声论坛里,一篇题为《湖南旅游为什么越来越“红”?》的帖文,受到网友极大关注。湖南旅游究竟为何越来越“红”?一位网友回答:这一季最“红”的红色旅游,给了这一命题最好的解答。
红得有“式样”
[“红”,要有风格。湖南旅游的“红”,最耀眼的是红色旅游的“红”,一时风头十足。]
湖南的俚语里,有一句叫“扮式样”,往往指装模作样,有些调侃的意味。说湖南旅游红得有“式样”,却是实实在在的赞美,湖南这几年的旅游,尤其是红色旅游,是真正的“式样”十足。
越来越“红”,有两种释义,一是湖南旅游越来越“红”火,二是湖南的旅游元素里,“红”越来越成为主色调。两个释义背后的两组数据都很有“式样”。
今年上半年,湖南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全线飘“红”,连续保持20%左右的增幅。2009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游客2668.05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75.51亿元,仅以韶山为例,入境游客人数逾15万人,同比增长776%。
“式样”不是扮出来的,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
韶山红色旅游的火爆,只是湖南红色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郴州宜章,红色旅游促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系列土特产经济;杨开慧故乡,“板仓小镇”以红色文化观光、现代商贸物流为主导,正崛起成中南地区田园式的现代化名镇……
随着“一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三大红色旅游主题板块”、“五条精品线路”、“三十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点)”红色旅游总体框架的形成,湖南红色旅游的“式样”十足。
红得有“来头”
[没有无缘无故的“红”。但凡红的,必有“来头”。湖南红色旅游,就红得大有“来头”。]
“本固而枝荣,根深而叶茂”。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的湖南,蕴涵着独特而又巨大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湖南红色旅游很“红”,且大有来头。
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湖南省被列为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在国家公布的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湖南有4条线路和8个旅游区位列其中。
如果说枯躁的数据没有说服力,网友推荐的几条湖南红色旅游线路,则会让你对湖南红色旅游之“红”有更直观的感受。
“给大家推荐一条湖南红色旅游一日游的经典路线。”网友“站在路边”在华声论坛里大声吆喝,“湖南红色旅游‘金三角’,伟人毛泽东故居韶山、刘少奇故居宁乡花明楼、彭德怀故居乌山,从长沙出发经花明楼到韶山,从韶山到乌山再返回长沙,正好一个环形,交通十分便利。”
网友“HS蓝皮鼠”的视野显然更宽广,“湖南红色旅游,光故居就够你一看。从岳阳过来有任弼时、杨开慧故居,湘西北有贺龙元帅故居,湘西有向警予和粟裕故居,沿高铁再南下到株洲有李立三故居,到衡阳有罗荣桓故居,到郴州有黄克诚故居、邓中夏故居等。”他对湖南红色旅游景点如数家珍。
湖南旅游的“红”,不仅“红遍潇湘”,更“根正苗红”。“红”得最有来头的莫过于伟人故里韶山。今年“五一”和“七一”,韶山核心景区毛泽东广场上人山人海、毛泽东遗物馆等景点门口排起长龙,场面一片火爆。
韶山每年接待的游客多达数百万,已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红色圣地。去韶山的旅游成为国人缅怀历史,追思先烈的首选,“那就象是一次朝圣。”有网友这样感叹,它显然已超越了普通旅游的范畴。
大有“来头”的湖南红色旅游,正在以蓬勃的姿态阔步前行。
红得有“新意”
[普通的“红”不足为道,敢为先的湖南人,“红”也红得有新意。不但在红色旅游土壤上开出产业的新花,还结出文化的硕果。]
单单只讲红色旅游不足以描述湖南对于“红”的理解和阐释,敢为人先的湖南人,对“红”不仅有深厚的情感,更有大胆的解读。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是阔别家乡32年的毛泽东回到韶山时写下的诗句,赞许之余,更多的是对彼时贫困落后韶山的一种期待。伟人的期待在今日已成现实,围绕核心红色旅游资源,韶山的商业、餐饮等相关行业渐成气候,大旅游、大产业格局初成。
聪明的湖南人并没有把红色旅游的理解局限于旅游命题上,他们思考的,还有产业发展背后的藏富于民,文化繁荣背后的精神盛宴。
田卫国,昔日孤身背着毛主席像章到长城上去卖的年轻人,如今已是韶山市旅游总公司董事长,从兜售像章到发展为400万的规模的公司,他甚至把毛主席系列纪念品卖到了台湾。
汤瑞仁,一位从毛泽东故居对面房子里走出的老太太,以“毛氏红烧肉”和“毛家宴”为特色,几十年间将一家小小的毛家饭店打造成为誉满全国的金字招牌,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300家连锁店的、家喻户晓的湘菜餐饮品牌。
两位淳朴的创业者或许并不完全理解他们的事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战略的契合,但却实实在在感受了红色旅游及相关产业带给他们的实惠。
湖南执政者们则有清醒的认识。“透过金融危机我们可以看到,过去那些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的传统行业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相反,我省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低成本、低耗能、环保型产业却逆势上扬,一路飘红。”在湖南省红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上,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路建平充分肯定了发展红色旅游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推动作用。
对“红”进行产业演绎的并非只有湖南。在江西,“唱红歌”成为一种风尚,由此形成的“红歌会”也已经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文化产业项目。在重庆,仅去年一年发送的红色短信就有上亿条,不仅丰富人民群众生活,还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湖南,前两年《恰同学少年》、《八千湘女上天山》等“红色”电视剧全城热播,今年“红彩信、红短信”活动正在上演“第二季”。与此同时,每天晚上,长沙田汉大剧院,一台名为《又唱浏阳河》大型演艺节目火热上演,场场爆满,成为外地人到长沙旅游的保留节目。
湖南对于“红”的产业认识更深,并把“红”演绎出的精神力量理解得更加透彻。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结合,让它或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或成为体量巨大的文化产业项目。
“红色旅游所带动的相关产业,不仅让参与其中的老百姓富裕了,更让接触到的人感受到精神的充实。”一位长期报道红色旅游的资深媒体人这样理解。
红出个“未来”
[大家红才是真的“红”。高铁时代,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说的“共生崛起”,正是湖南旅游红未来的方向所在。]
“早上在广州喝完早茶,中午就可以在湘潭毛主席故居吃上香喷喷的毛氏红烧肉,晚上去长江边上品尝美味的武昌鱼。”有网友用这样语言形象的描述一天畅游三省的场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已成为现实。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正式投入运营。媒体报道,武广高铁开通后,双休日到韶山、浏阳、郴州、长沙等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基本上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非常火爆”。武广高铁大大缩短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为湖南红色旅游注入脉动的血液。
但大家红才是真的“红”。2010年7月8日,湖南、湖北、广东三省旅游局正式签署红色旅游合作协议,启动红色旅游跨省合作新篇章。这是一次1+1+1>3的合作,以高铁为“媒”,串起湘鄂粤三地之“红”,实现三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合作共赢。
“通过高速铁路相连,湖南湖北可以比翼齐飞,全国各大城市群间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共生崛起”,周强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共生崛起”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理念,更是一个“和衷共济、和谐共享”的哲学命题。“红色湘鄂粤,高铁一线牵”正是湖南旅游对“共生崛起”理念的完美实践,它指向的命题是,大家都“红”,湖南才会越来越“红”。
世博会湖南周上,湖南馆馆长李沛告诉记者,湖南馆的主题“都市桃花源”展示的是人、自然和城市完美融合的城市构想,终极构想则是希望达到毛主席诗词中“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城市新景。
深圳文博会上,来自张家界的世界第一台山水实景音乐剧《新刘海砍樵》惊艳亮相,大受欢迎。开幕几个月即有15万国内外游客观看,印证了湖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景像,以文化激活旅游,用旅游带动文化发展。
怀着“共生崛起”理念,湖南人向全世界推荐他们的旅游,并把那一片“红”涂抹到每一个角落。
处处热土的潇湘大地,心怀颗颗“红心”的三湘儿女凭借智慧与努力演绎产业梦想、描绘精神画卷,湖南旅游有什么理由不越来越“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