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互助路 专 题 天 下 社 会 图 片 娱 乐 体 育 视 频 论 坛
华商网>新闻>华商评论
湖南旅游为什么越来越“红”?
http://news.hsw.cn    来源: 湖南在线  2010-08-11 15:43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10658000定制,3元/月!

 

  ——湖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撰稿: 杨博智 文杰

  火红夏季,湖南旅游同样应景,接连掀起阵阵“红”潮。

  8月2日,大洋彼岸的巴西利亚传来消息,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湖南崀山名列其中,一时成为旅游界最“红”的话题。

  入夏,张家界天门山游客如织,面对和天气一样“火红”的客流,景区只得派出工作人员给游客发水降温,这一幕也成为湖南旅游确实够“红”的写真。

  全球十大中文社区的华声论坛里,一篇题为《湖南旅游为什么越来越“红”?》的帖文,受到网友极大关注。湖南旅游究竟为何越来越“红”?一位网友回答:这一季最“红”的红色旅游,给了这一命题最好的解答。

  红得有“式样”

  [“红”,要有风格。湖南旅游的“红”,最耀眼的是红色旅游的“红”,一时风头十足。]

  湖南的俚语里,有一句叫“扮式样”,往往指装模作样,有些调侃的意味。说湖南旅游红得有“式样”,却是实实在在的赞美,湖南这几年的旅游,尤其是红色旅游,是真正的“式样”十足。

  越来越“红”,有两种释义,一是湖南旅游越来越“红”火,二是湖南的旅游元素里,“红”越来越成为主色调。两个释义背后的两组数据都很有“式样”。

  今年上半年,湖南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全线飘“红”,连续保持20%左右的增幅。2009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游客2668.05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入75.51亿元,仅以韶山为例,入境游客人数逾15万人,同比增长776%。

  “式样”不是扮出来的,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

  韶山红色旅游的火爆,只是湖南红色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郴州宜章,红色旅游促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系列土特产经济;杨开慧故乡,“板仓小镇”以红色文化观光、现代商贸物流为主导,正崛起成中南地区田园式的现代化名镇……

  随着“一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三大红色旅游主题板块”、“五条精品线路”、“三十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点)”红色旅游总体框架的形成,湖南红色旅游的“式样”十足。

  红得有“来头”

  [没有无缘无故的“红”。但凡红的,必有“来头”。湖南红色旅游,就红得大有“来头”。]

  “本固而枝荣,根深而叶茂”。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的湖南,蕴涵着独特而又巨大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湖南红色旅游很“红”,且大有来头。

  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湖南省被列为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在国家公布的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湖南有4条线路和8个旅游区位列其中。

  如果说枯躁的数据没有说服力,网友推荐的几条湖南红色旅游线路,则会让你对湖南红色旅游之“红”有更直观的感受。

  “给大家推荐一条湖南红色旅游一日游的经典路线。”网友“站在路边”在华声论坛里大声吆喝,“湖南红色旅游‘金三角’,伟人毛泽东故居韶山、刘少奇故居宁乡花明楼、彭德怀故居乌山,从长沙出发经花明楼到韶山,从韶山到乌山再返回长沙,正好一个环形,交通十分便利。”

  网友“HS蓝皮鼠”的视野显然更宽广,“湖南红色旅游,光故居就够你一看。从岳阳过来有任弼时、杨开慧故居,湘西北有贺龙元帅故居,湘西有向警予和粟裕故居,沿高铁再南下到株洲有李立三故居,到衡阳有罗荣桓故居,到郴州有黄克诚故居、邓中夏故居等。”他对湖南红色旅游景点如数家珍。

  湖南旅游的“红”,不仅“红遍潇湘”,更“根正苗红”。“红”得最有来头的莫过于伟人故里韶山。今年“五一”和“七一”,韶山核心景区毛泽东广场上人山人海、毛泽东遗物馆等景点门口排起长龙,场面一片火爆。

  韶山每年接待的游客多达数百万,已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红色圣地。去韶山的旅游成为国人缅怀历史,追思先烈的首选,“那就象是一次朝圣。”有网友这样感叹,它显然已超越了普通旅游的范畴。

  大有“来头”的湖南红色旅游,正在以蓬勃的姿态阔步前行。  

 

  红得有“新意”

  [普通的“红”不足为道,敢为先的湖南人,“红”也红得有新意。不但在红色旅游土壤上开出产业的新花,还结出文化的硕果。]

  单单只讲红色旅游不足以描述湖南对于“红”的理解和阐释,敢为人先的湖南人,对“红”不仅有深厚的情感,更有大胆的解读。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是阔别家乡32年的毛泽东回到韶山时写下的诗句,赞许之余,更多的是对彼时贫困落后韶山的一种期待。伟人的期待在今日已成现实,围绕核心红色旅游资源,韶山的商业、餐饮等相关行业渐成气候,大旅游、大产业格局初成。

  聪明的湖南人并没有把红色旅游的理解局限于旅游命题上,他们思考的,还有产业发展背后的藏富于民,文化繁荣背后的精神盛宴。

  田卫国,昔日孤身背着毛主席像章到长城上去卖的年轻人,如今已是韶山市旅游总公司董事长,从兜售像章到发展为400万的规模的公司,他甚至把毛主席系列纪念品卖到了台湾。

  汤瑞仁,一位从毛泽东故居对面房子里走出的老太太,以“毛氏红烧肉”和“毛家宴”为特色,几十年间将一家小小的毛家饭店打造成为誉满全国的金字招牌,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300家连锁店的、家喻户晓的湘菜餐饮品牌。

  两位淳朴的创业者或许并不完全理解他们的事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家战略的契合,但却实实在在感受了红色旅游及相关产业带给他们的实惠。

  湖南执政者们则有清醒的认识。“透过金融危机我们可以看到,过去那些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的传统行业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相反,我省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低成本、低耗能、环保型产业却逆势上扬,一路飘红。”在湖南省红色旅游工作联席会议上,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路建平充分肯定了发展红色旅游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推动作用。

  对“红”进行产业演绎的并非只有湖南。在江西,“唱红歌”成为一种风尚,由此形成的“红歌会”也已经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文化产业项目。在重庆,仅去年一年发送的红色短信就有上亿条,不仅丰富人民群众生活,还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在湖南,前两年《恰同学少年》、《八千湘女上天山》等“红色”电视剧全城热播,今年“红彩信、红短信”活动正在上演“第二季”。与此同时,每天晚上,长沙田汉大剧院,一台名为《又唱浏阳河》大型演艺节目火热上演,场场爆满,成为外地人到长沙旅游的保留节目。

  湖南对于“红”的产业认识更深,并把“红”演绎出的精神力量理解得更加透彻。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结合,让它或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或成为体量巨大的文化产业项目。

  “红色旅游所带动的相关产业,不仅让参与其中的老百姓富裕了,更让接触到的人感受到精神的充实。”一位长期报道红色旅游的资深媒体人这样理解。

  红出个“未来”

  [大家红才是真的“红”。高铁时代,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说的“共生崛起”,正是湖南旅游红未来的方向所在。]

  “早上在广州喝完早茶,中午就可以在湘潭毛主席故居吃上香喷喷的毛氏红烧肉,晚上去长江边上品尝美味的武昌鱼。”有网友用这样语言形象的描述一天畅游三省的场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已成为现实。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正式投入运营。媒体报道,武广高铁开通后,双休日到韶山、浏阳、郴州、长沙等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基本上是“摩肩接踵,络绎不绝”、“非常火爆”。武广高铁大大缩短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为湖南红色旅游注入脉动的血液。

  但大家红才是真的“红”。2010年7月8日,湖南、湖北、广东三省旅游局正式签署红色旅游合作协议,启动红色旅游跨省合作新篇章。这是一次1+1+1>3的合作,以高铁为“媒”,串起湘鄂粤三地之“红”,实现三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合作共赢。

  “通过高速铁路相连,湖南湖北可以比翼齐飞,全国各大城市群间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共生崛起”,周强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共生崛起”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理念,更是一个“和衷共济、和谐共享”的哲学命题。“红色湘鄂粤,高铁一线牵”正是湖南旅游对“共生崛起”理念的完美实践,它指向的命题是,大家都“红”,湖南才会越来越“红”。

  世博会湖南周上,湖南馆馆长李沛告诉记者,湖南馆的主题“都市桃花源”展示的是人、自然和城市完美融合的城市构想,终极构想则是希望达到毛主席诗词中“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城市新景。

  深圳文博会上,来自张家界的世界第一台山水实景音乐剧《新刘海砍樵》惊艳亮相,大受欢迎。开幕几个月即有15万国内外游客观看,印证了湖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景像,以文化激活旅游,用旅游带动文化发展。

  怀着“共生崛起”理念,湖南人向全世界推荐他们的旅游,并把那一片“红”涂抹到每一个角落。

  处处热土的潇湘大地,心怀颗颗“红心”的三湘儿女凭借智慧与努力演绎产业梦想、描绘精神画卷,湖南旅游有什么理由不越来越“红”?

编辑:叶萍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延伸阅读
图片新闻
危险的信仰
危险的信仰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第三代的新朝鲜“白富美”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刘洋在天宫一号打太极拳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艺术家陈强病逝享年94岁
“人造美”时代
“人造美”时代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大学情侣毕业拍“换装照”
网友评论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