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瑶 (文案策划):“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人思想是否高远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份报纸也是如此。我认为,总体上应该这样把握:立足西安,保持自己固有的特色,把报纸的都市味、服务性、可读性做足;做好品牌推广,注重影响力,开拓报网联动等新形式,借助新闻策划或和其他媒体共同办活动,开展跨地区
传播、合作。对国内比较重要的新闻和有价值的资讯进行汇集,设置名称为新闻速递、即时新闻等栏目。
读者赵晓燕(初三学生):我通过本报邮箱提寄过稿件,虽然没有被采用,兴趣仍然很浓。希望《华商报》能将字号变大,方便阅读,另外多增加学生方面的栏目和互动活动。
读者文先生(教育行业):现在报纸内容“博大有余,精深不足”,无法适应不同品味、文化层次读者的需求。希望贵报对栏目设置、新闻报道内容的取舍进行大胆调整,分版面针对不同读者群体,把现有的ABC叠改为“大众版”、“精英版”等,大众版主要针对普通老百姓,精英版针对特定行业的读者。
读者雍博(保安):《华商报》一直以来就是我最喜欢的报纸,现在民生问题是全国性的大问题,希望《华商报》今后能够多报道一些老百姓身边的事情,多关心百姓疾苦,无论哪方面的新闻都应该以人为本,毕竟社会底层的状况更该得到各方面的关注。
读者郑路(企业经营者):总体来说,《华商报》能够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华商报》能够把新闻再做得温软一些,做得更贴近老百姓一些,多反映一些群众身边的难事、好事。
读者李海亮(工程师):希望贵报能够提供一些航班、火车的票务信息,方便市民出行。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要去外地,但是买票成了大难题,如果《华商报》能够辟出版面刊登这方面的信息,我想肯定会方便很多读者。
读者李超(自由职业者):版面设计可以再精细一些,版块栏目很丰富,但详略可以再作调整,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可以作为重点介绍。
网友“彼岸烟花”:《都市漫画》版是我每期必看的,能否增加它出现的次数。另外,王启峰老师的“冷眼蛙”哪去了?我和同事都超喜欢。好期待它再回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