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部分考生家长投诉、反映接到了多份2010年普通高考录取通知书,无法区分真假。云南省教育厅8月13日发布通告,提醒考生家长正确分辨真假录取通知书。(8月14日新华网)
眼下正值高考录取,考生们翘首以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难以置信的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也没有填写志愿的学校,录取通知书却从天而降,不少考生还不止收到一份,最多者接到56份。这些莫名其妙发送录取通知书的学校,是怎么知道考生资料信息的?
现今各种各样的高校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对于许多高校来说,如果招不到生源,意味着收入就要减少,甚至难以维持,此时一些学校就想方设法谋取生源。有些采取给回扣的方式,介绍一个给多少钱,有些则到处撒网,能捞一个是一个,因而,一些掌握着考生资料的人瞄准了这一机会,把考生资料当商品,从中获利。
每个考生在考试前都得填写相关信息,这是个人的一种隐私,有关部门有保密的义务,如果泄露势必造成考生和家长的不安和不便。一些“山寨录取通知书”真假难辨,使一些考生难免上当受骗,把“真”的给忽略,上了“假”船,少数家庭按照骗子的要求,预先付款,结果鸡飞蛋打。有的人之所以上当受骗,并非是其幼稚,原因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的资料信息会“转弯”,这出卖资料者是元凶,比社会上其他欺骗者更可恶。
一人接到多份录取通知书并非只发生在云南一地,全国不少地方都有过,也不光是今年,几乎每年高考之后都见录取通知书满天飞,而且一年比一年多,对考生造成严重的骚扰。
“山寨录取通知书”投得那么准,是谁给其导航?可以肯定不是外人,是能够掌握考生信息的人,只要从内部入手,这些资料经过了哪些人的手,由哪些人保管,一查就一个准,《刑法》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可是,还真没见过有几个部门当回事,有多少人被查过?又有多少人被处理过?
一些人用高考信息进行谋利,不仅是泄密的问题,也是一种腐败,此种行为不制止,教育环境难以纯净,考生的权益难以得到维护,因而,不应只是提醒考生自我保护、自我辨别的问题,更应挖掉内部的毒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