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第13期
 
为什么想让药家鑫死?

    在药家鑫事件中,专家,学者,大众,网民都表现了很强的情绪反应。但客观来讲,我们的生活秩序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观念也未见得在此事件上有所进步。因为有时,我们的感动不是真的感动,愤怒不是真的愤怒。
   
如果说大众传媒有什么意见的话,这意见也常常从一极蹦到另一极。他们在推动民意汹涌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但如果民意被绑架,就成为了非此即彼。在一片喊杀声之中,是否也应该如电影《十二怒汉》中,听听最后一个持反对意见陪审员的态度。
    当然,前提是我们相信司法正义。

  药家鑫背后的几个问题
   

    药家鑫的“我不确定”

    法庭上,药家鑫说话间语气持续颤抖,总是在回答提问时不停的重复着“我不确定”。他不确定刀子放在车上的什么位置,不确定捅了多少刀,不确定穿回家的裤子上有没有血(有,但他回家只洗了上衣,裤子后来穿到派出所,被收为物证),不确定张妙到底受了多重的伤、到底有没有死。

    法庭在那一刻悄然无声   

    张妙丈夫趴在法庭桌子上的痛哭失声,通过音响回旋在能容纳1000人的审判大厅里,法庭在那一刻突然悄然无声。所有的人似乎都没有准备好,当一个30岁的男人突然放声大哭。他的代理人说,张妙2岁的女儿半年不见母亲,看母亲照片说那是阿姨。
    在药家鑫事件出来后,媒体一边倒的关注药家鑫一家人,受害人的家属反而不被关注。他们的表达被忽略,充分的被网民与媒体代言,当张妙父亲说出“我想放娃一马,只是药家鑫父母太不懂事”的时候,中国古老的是非善恶才显露出来。我们一边倡导弱势关怀,又是谁一直忽略他们的声音?

    都不相信法律

    药家鑫为什么会在脑海里形成“农村人难缠的”概念而杀意顿起?是一个同样羸弱的社会法治环境长期以来给一个23岁的青年造成的既定印象——他在下车后的首选不是报案,不是救人,他不相信通过法律可以摆脱张妙可能会有的纠缠。
    药家鑫不相信法律能摆脱纠缠,张妙家属不相信法律能带来正义,公众不相信能有公平的判决,专家不相信律师的辩解, 但每个人都相信“阴谋”论。背后,缺失的是什么?

    药家鑫案背后我们的手在推  

     几乎是每一个公共事件出来后,都有网民的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公平表达的机会。但前提每个人都是独立思考的人和人格健全的公民,假如我们只是把现实中遭遇不公的情绪带到公共事件上,只能是助长社会的暴戾之气。换个角度讲,药家鑫真的判死了,社会就能进步吗?

    破窗效应

    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一辆完好无损地放在杂乱的贫民区,另一辆捅破天窗放在中产社区,结果放在坏社区的车辆安然无恙,放在好社区的破损汽车当天被人偷走。再把那辆好汽车弄坏,几小时后丢失。这个定律告诉我们,阻止坏的东西更坏,并阻止其无限蔓延的办法是修补破损而不是仅仅将其诅咒得更坏。这个例子来自于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破窗效应”定律。

    迷一般的药家鑫父母

    药家鑫父母在案发后的表现(不愿出面,失去主动道歉的最佳时机)客观上刺激了受害方,刺激了社会舆论。一位知晓内情的律师告诉记者,药父母曾经要求警察陪同去家里道歉,是因为受害方放话“来了我不能保证你们活着回去”,药父母有安全上的担心。这位律师对药家鑫父母的行为很不解:“为救儿子一命,这么一点威胁都受不起吗?”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又仅仅是药家鑫自己?

    在药家鑫死不死的问题上,一个网友说:药家鑫不死,则法律死。其实,主张废除死刑也属于一种司法进步。“2010年死刑与执行”报告称,除中国外,去年全球被执行死刑数比2009年有大幅减少,只有中国、马来西亚等少数国家仍将经济犯罪、毒品走私、性犯罪等非暴力罪行列为死刑适用罪名。当今,废除死刑已经是世界潮流。
    药家鑫辩护律师的“激情杀人”之说,明显是立不住脚的,药驾车肇事后又将伤者六刀杀死,手段残忍,后果严重。根据现行刑法以及司法实践的一般惯例,假如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从轻或免于刑事处罚的情形(如精神病等),则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也是受害人的正当要求。
    但辩护律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将被告的权利提出来,他不应该受大众的指责,因为当我们犯错的时候,也希望有一个人代表自己说话。
    从司法的角度看,废除死刑才是进步。那么就不如换个角度,一片喊杀之声背后的民意表达是什么?
    是不公平,是民众对法律公正性的质疑,是司法环境让民众一直不断的失望。
    没有人愿意相信理性温的看待一个问题是正确的,因为现实既不温和,也不理性。

 编辑: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