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第29期
 

被“不实舆论”影响的法律能走多远

    在药家鑫被执行死刑的两个月后,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把药案受害人张妙的代理人张显告上了法庭,起诉对方在微博、博客上捏造事实,恶意攻击和诽谤自己的名誉。

   自2011年2月10日介入药家鑫案以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张显在公众中的形象一波三折,一度是为弱势群体说话的正义之士,现在又成了造谣生事的恶徒。这一切,都源于张显在法庭、网络、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出位”言论。对此,张显称他的出位言论只是为了监督法院。【详细

由“不实舆论”而引发的反思

 

行舆论监督之权 不应以“未经核实”的谣言来作为监督的依据

药家鑫在庭审中 

 

    药家鑫案已尘埃落定,但由此案引发的“药父告张显侵犯名誉权”一案却值得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在药家鑫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显通过自己的微博多次分享并转发了有关药家鑫家庭背景的猜疑性言论,“官二代”、“富二代”等言论使药家鑫在“手段极其残忍”之外,更添了令民众反感及仇视的因素。药家鑫案原告代理人张显在近期对媒体的回应中称,他的出位言论,是为了监督法院。以“不实的言论”来行使监督,是否有妨碍司法之嫌?

被“不实言论”捆绑的舆论监督能否公正行使监督职责?

    药案的判决,最终演变成了司法能否正确“伸张正义”及司法是否健全的表现。药家鑫案已做终审判决,药本人也已伏法,我们现在很难考究在这场“不实舆论”导向下,有多少民众主观性地以“不实的药的家庭背景”为由先判了药家鑫死刑。仇富及憎恨暗箱操作的人,在“不实言论”的引导下,将“药家鑫案件”中理应放大的司法因素抛到了脑后。在此后的取证及审判过程中,张显多次在其微博上质疑:“药家若无实力,能案发后一个半月后才见报,见报后才正式拘捕;5个月后才首次开庭?”或是借媒体之口——“据媒体披露,药家在西安市区居然有4处房子。”。以大量“不实言论”行监督之权,公正与否,尚待讨论。

流言止于智者 良性的舆论监督更能促进司法的健全及公正

    药家鑫终因“罪行极其严重,虽系初犯、偶犯,并有自首情节,亦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被判死刑。在药伏法后,群众在法院外放鞭炮,网友大呼兴奋。而在此之前,亦由言论指出,二审若药家鑫改判死缓,就是“司法不公正”。试问,司法取证及裁定的依据,到底是什么?舆论处于监督之位,是否应同司法各司其责?我们期待看见良性的舆论监督,同理,更期待以事实说话、凭证定罪、有法可依的司法裁定。

 
 

张显微博中的“软暴力”

 转发及分享“不实猜测”以引发网友对药案的偏激性反应

 

夺去张妙生命的那把刀 

  
 
 

   
    “据媒体披露,药家在西安市区居然有4处房子。”“药家若无实力,能案发后一个半月后才见报,见报后才正式拘捕;5个月后才首次开庭?”“这个军代表的家庭到底是什么背景?药家鑫的外公原来到底是干什么的?”(取自张显微博【详细】)

    在无依据的前提下,张显的微博起先对药家鑫家庭背景猜测的言论多采用转发的形式,我们不难猜测案件原告代理人的转发对于关注此案的网友的意义,“官二代”、“富二代”的说法不胫而走。

由转发到后期的反复重申 不实言论变成“有效依据”

 
    “判药家鑫死刑是法律的要求,同时也可义正国法,让国人明白:金钱不是万能的!死刑并不是针对穷人制定的”“马加爵穿着囚服说:这是一生最好的衣服,马加爵穷,家里没钱,执行死刑了。 药家鑫有车有妞还有美容,一定要将这个军二代拉上绞刑架,不然小马同学太冤了”“他爸2003年转业,她妈退休在家,根据药家鑫的消费水平,可见这个家是不一般的。”(取自张显微博【详细】)

    由起先的转发,到之后的“确定性”引用,药家鑫在张显的微博中就是“官二代”,是家庭背景值得深挖,有后台,在收押期间存在各种黑幕的人,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很难去考究,有多少人先入为主的将这起案件归结到了轰动全国的“李刚案”,比起“李刚”,人们应该更恨药家鑫,因为在张显的微博中,他不仅手段恶劣,驾车撞人后持刀残忍捅死受害人,而且他还是个官二代,是个富二代。

口号式的呼吁 药的生死是否真能反映司法公正?


    “请大家相信正义,相信政府!我们国家从过去的无产阶级专政,到今天讲的人民民主专政,虽然专政的叫法有别,但是共和国的性质始终未变,国家还是人民当家做主的!谁敢与人民为敌、剥夺人民的生存权利、敢跳出来对抗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谁就是我们的敌人”(取自张显微博【详细】)

    在张显的微博中,诸如此类的呼吁,比比皆是。呼吁司法公正,呼吁执法透明,无可厚非,但反复地将药家鑫生死与司法公正与否相挂钩,难脱“舆论捆绑”法律之嫌。且在张的微博中,多次对药的父母进行了质疑和中伤,受害者固然令人同情,但作为凶手的父母是否需在公众视线下成为众矢之的?

 

遭遇“未经核实”的言论大肆传播时,我们该站在哪一边

难辨真伪时,至少该做到不信口开河

 

张妙的丈夫在二审后接受采访  


    流言止于智者。因智者在听了之后,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考证。互联网给了民众多角度了解事情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接受盛嚣尘上的各种传言和揣测。尤其,当我们身处监督的境地时,真相愈发珍贵。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法治社会,以法为据,我们要做的是监督司法的透明化,并辅助司法获取真相,而不是用不实言论来干扰司法,甚至凌驾于司法。

    难辨真伪时,做到不信口开河,也许对生者、逝者,都是一种尊重。

身陷“不实舆论”时,到底该不该出来澄清?


    药家鑫案中的各种传闻,尤其是关于药家庭背景的传闻,直到药家鑫死后,药父才在微博上予以澄清。或许很多关注此案的人会为此而不解,为何药父母不选择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予以澄清?这一点,或许只有药的父母才知道。

   当身陷不实舆论时,我们到底该不该站出来澄清?无一而论。仍以药案为例,案件审理过程中,药父如果做出了有凭有据的澄清,也许或多或少能消除一些不良影响。但也有可能恰恰相反,当民众的主观意识先入为主地形成时,再多的辩解也只不过是欲盖弥彰。

    解释与否,取决于涉事人,别人无权苛责。这是蛇头咬蛇尾的问题,归根究底,如果无人传播“不实之言”,也就没有所谓的“澄清”了。

评论
 
 
结语   药父与张显的案件已被法院受理,究竟最终孰是孰非,全然交由司法做出公正的裁决,但由此而衍生的舆论监督与司法权衡之间的思考,却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去探讨,或许这个问题会伴随我国的司法健全与透明化进程而慢慢地被解答。
编辑:多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