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瓦解 迷茫
大杂院承载梦想 生态圈是艺术土壤
二府庄的推倒,也是一个艺术生态圈的完全瓦解。这几乎是曾在二府庄居住过的学生和老师们的共识。
“也许这是告诉我们要面对现实吧。”望着房屋倒塌时扬起的烟尘,李长才有些激动,“城中村的生活条件大家都是知道的,并不像有些传言中说的那样,房东们把房子都建成适合做画室的样子,应该说是我们这些艺术专业的学生为了生存适应着、创造着条件”。李长才说,“恰恰是这样的生活,就已经不仅是生活本身,更是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
董钧毕业于西安美院的摄影专业,目前做导演,在圈子算是有点名气,“说二府庄承载了艺术生们的梦想,有点大了,但二府庄就是个小社会,我们在这个圈落里,尝试着做一些事情。”
上大学时,从2001年开始,董钧和几个同学成立了“六合艺术公社”,用办考前辅导班得来的资金租了二府庄一个有3层楼的院子,一楼全部做展厅,二楼、三楼几个人分了做工作室。除了办各种展,还放电影,吸引了一大批学生。
后来,因为资金的问题,“六合艺术公社”被迫解散。
现在回过头来看,董钧认为,正是二府庄这样的艺术圈落给他们实践艺术想法提供了条件,而拆迁后的二府庄可能再难形成那样一种特殊的氛围,“以前很多人住在一个院子里,楼上可能就是卖颜料的,很方便。最重要的一点是,艺术专业的学习需要沟通、交流,大杂院提供了这样的便利条件。”
关键词:搬迁 寻找
未来:新的艺术圈落又在何方
实际上,二府庄形成的艺术圈落在拆迁前就已经开始瓦解了。很多裱画、做画框的商贩搬去了罗家寨,各种大小不一的考前辅导班散布在其他的村子里。“艺术生在经济上比较薄弱一些,还要形成这样一个圈子,这是二府庄现象存在的两个先决条件,而拆迁后,两个条件全不存在了。”对未来的安排,EM7店主唐明说时代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学生们谈的更多的是如果成为画家,如果能出名,而现在的学生更多的看重的是“利”,后来发展为音乐沙龙的EM7,原本就不怎么挣钱,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条件,他不准备再开音像店,而选择找个工作按部就班地上班。
张喆和李长才,已经在终南山脚下新租了工作室,“未来的二府庄将建成住宅小区,单元房的格局提供不了大杂院式的生活气息,圈子氛围改变了,来源于生活滋养的艺术必然也会发生改变,以后的美院以及其他艺术院系学生们的生活会怎样,都还是未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