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习近平在闽江下游劳作

2008年,习近平到贵州视察灾情,慰问受灾的侗族村民唐召维

1993年,习近平任福州市委秘书长时与市民座谈

2012年11月30日,习近平同艾滋病感染者握手、交谈

2007年,习近平任上海市委书记时与上海听障学生对话

2004年8月,习近平接见陕西团演出人员 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王智 摄

2007年,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到庆元县屏都镇考察,为养老院的老人们做饭
记者回忆<<
最难忘的一次专访
习近平:“我是听秦腔长大的”
2004年8月,陕浙沪苏四省市联合举办的“西部文化东部行——陕西秦腔眉户赴浙沪苏演出”活动在杭州拉开帷幕。近百名秦腔演员带着秦腔眉户这支古老的剧种,在长三角地区引起极大轰动。
8月6日,演出团全部抵达杭州。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带着相关领导来到演出地杭州剧院检查准备情况。在接见陕西团演出人员时,习近平对大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陕西人,我是听着秦腔长大的!”
7日晚上8点,在演出开始前,作为随团记者,记者近距离接触到习近平同志,并对他做了专访。
“秦腔迷”习近平从小就爱听耳熟能详
习近平笑着说:“到这儿来,是乡情。听乡音,就是思乡情。”他没有穿西装打领带,只穿着很简单的一件短袖,微微斜靠在沙发上,谈笑风生,语言朴素平实,没有官话,就像和朋友在聊天。
习近平对秦腔的喜爱,受其父习仲勋同志影响极深。习近平说:“我从小就陪我父亲看秦腔。陕西的戏进京的时候,我们都去看。所以我都能讲上来,比如《三滴血》、《火焰驹》、《游西湖》……”他尤其对《游西湖》中李慧娘的鬼戏非常感兴趣。当得知陕西这次赴浙演出中有一个《西湖遗恨》的剧目,马上就问:“《西湖遗恨》是不是《游西湖》改编的?”
“您这么爱听秦腔,一定是个秦腔迷了,会唱吗?”面对记者的问题,习近平笑着摆摆手说:“我对秦腔不内行,但从小听这个,耳熟能详啊!听起来很亲切。秦腔有种特殊的美,有震撼力、穿透力,很高亢。”
在陕西当知青的七年,习近平多次听过秦腔。1988年初,他刚结婚不久,就和爱人到了陕西,在易俗社看秦腔。他说:“那次是最后一次看。”
除了和记者聊乡音谈乡情外,习近平同志还谈了两地的文化交流问题。他说:“秦腔和越剧,这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南音北曲,一个阴柔,一个阳刚。它们也需要交流,大家互相理解。那就同我们的经济一样,都需要交流。”
他认为东西部文化交流具有极强的互补性,“陕西有很多精品啊!像博物馆,全国就没有几个能比得上”。
父亲习仲勋曾“坚决制止拆除城墙”
多年前,著名学者、曾在西北军政委员会文物处工作的王翰章先生曾给记者讲过一件往事。1958年,有关方面决定拆除西安城墙,眼看城墙毁于旦夕,在多次反映无效后,以省文化局副局长武伯纶为首,还有王翰章先生等几位老同志,以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名义给国务院打电报,请国务院干预。很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同志让办公室发来电报,坚决制止拆除城墙,为古城留下了一份至高无上的财富。
1951年7月13日,在易俗社剧场举行庆祝大会时,时任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的习仲勋看到大会横额上写着“接管易俗社”字样时,立刻指出:易俗社不属于反动团体,不能提“接管”,应提“接办”。他还对分管文化工作的西安市副市长张锋伯说,易俗社“只能办好,不能办坏”。
从对易俗社的态度,到后来保护古城墙,现在看来,这一切行为都非偶然,习仲勋同志对文化的态度显然深深影响了习近平。
本报记者 秦子
习近平认为,作为领导者,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宁德,他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到任浙江后,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仅7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迹已遍及31个省区市。
为正定旅游盖“荣国府”建成当年就盈利
在河北正定时,得知《红楼梦》电视剧组在寻找外景基地,习近平看到潜在的商机,主动上门洽谈,力排众议,说服有关部门和县里投入大笔资金在正定建设拍摄基地“荣国府”,并修建荣国府旅游景区。荣国府在建成当年的旅游及门票收入就达1000多万元,不仅收回投资还有盈利。而此时,他已离开正定到了厦门。他创立的“正定旅游模式”让正定后来受益很多。在《红楼梦》拍完之后,又有170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高峰时每年有130多万人次参观游览。
他在1992年提议并主持制定的“福州3820工程”,分3年、8年、20年提出了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步骤与措施等。当年确定的主要目标早在几年前就已全部实现,洽谈引进和开工建设的一批特大项目为福州近20年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
习近平在1999年率先提出要建设“数字福建”,十多年来,这张看不见的“网”逐步四通八达,覆盖了居民生产生活、公共行政服务、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到2010年,福建是全国唯一一个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的省份。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习近平十分重视生态保护,针对福建长汀水土流失严重问题,他于2002年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经过十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长汀百万亩荒山重披绿衣,福建也成为全国唯一的水、空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
建立“村权制衡机制”扩容“上海城市精神”
2002年到中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的浙江工作后,经过大量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习近平2003年提出并组织实施“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重要举措”的“八八战略”,为浙江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4年,他在浙江推广武义县在村支部、村委会之外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经验,建立了村级权力的制衡机制,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村务监督。按照老百姓的话说,“这个机制简单得很,就是能让我们看着村干部,不让他们乱来”。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
他还提出要立足浙江发展浙江,同时强调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借船出海、借梯登高,主动接轨上海,与江苏等邻近省市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不仅直接推动了浙江发展,而且促进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2007年,习近平主政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在谋划上海未来发展时,他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中,增加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八个字。上海媒体评论说,这不仅切中了上海舒筋活血之穴,为“上海城市精神”扩了容,更是一次上海向“外面的世界”深思熟虑、更高层次的姿态表达。许多外地的干部群众也纷纷感叹,“上海变了”。
“只有干在实处,
才能走在前列”
为更好落实实干精神,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议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约法八章”,承诺多到群众中去、轻车简从、开短会、讲短话、减少交通管制和厉行勤俭节约等等,获得海内外广泛好评。
“只有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习近平一贯强调真抓实干,要求抓住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他始终认为,不抓落实,再美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
为寻一位科研工作者挨家挨户询问
1983年初,寒冬腊月,习近平和时任河北正定县长的程宝怀专程到石家庄市寻访一位研发医用化学品的科研工作者。因不知道对方具体住址,他们就挨家挨户询问,到了晚上十点多还没找着,习近平就扯起嗓门沿着大街小巷高喊对方的名字,才找到人。他们一直谈到凌晨,对方当场答应,很快携带科研项目落户正定,一年就为正定带来30多万元的利润。
同年,为改变正定县贫穷落后的现状,习近平主持制定招贤纳士“九条规定”,还向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部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发出100多封“求贤信”,并亲访面邀了几十名专家。不到两年,正定就引进各类人才683人,并聘请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53名全国知名专家担任县经济顾问。
“不跑上层下基层
不看关系看政绩”
习近平强调党政机关办事要“以便民为本”。在福州,他推行“特事特办、马上就办”,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吸引了大批台资企业,带动了福州经济发展。1992年,他在全国率先选择12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移植三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他还推动编辑出版《福州办事指南》和《福州市民办事指南》,方便外商投资经商和市民生活出行。
2000年,习近平提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不去管那些不该管的事,腾出手来把该管的事管好,建立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002年,习近平结合对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提炼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思路,以及选派科技特派员、村党支部书记和乡镇流通助理下乡的工作机制。“南平机制”在福建的推广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不跑上层下基层、不看关系看政绩”的导向。
多次下基层进农户、到田头、听民声
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推动了“平安浙江”、“绿色浙江”、“文化浙江”、“法治浙江”和海洋强省建设。
要建设“四个浙江”,唯有实干。习近平一方面从全局着眼抓部署,一方面从基层入手抓典型。他选择了浙西南欠发达地区的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并在不到两年时间五到下姜村,他将其称为自己“了解省委决策在基层效果的窗口”。下姜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离县城还有60多公里的山路。习近平每次去调研,都要进农户、到田头、听民声。2005年3月22日,他在下姜村现场察看建设中的沼气池时,对村民和村干部风趣地说:30多年前,我在农村插队时曾经是建沼气的“专业户”。现在条件好了,你们要加强管理,把下姜村建成全县的沼气示范村。
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生活品质差距
2003年,习近平提出要“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镇”,“使农村与城市的生活品质差距逐步缩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浙江由此全面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工程配套推进,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到2007年底,工程5年建设任务提前完成,全省三分之一村庄得到全面整治,三分之二村庄的垃圾实行了统一收集处理。许多农民表示,这是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税费改革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最大好事。
在他主政期间,建设“四个浙江”的目标逐步实现。浙江经济总量在2004年跃上万亿元大关,2005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2006年人均 接近4000美元。2007年,习近平临危受命调任上海。履新一个月,他围绕民生、发展、上海世博会、反腐等工作,马不停蹄地开展调研。他与广大干部谈心、向广大群众问计,成功组织召开了上海第九次党代会,稳定了上海局面,振奋了干部群众精神,重塑了上海形象,为上海今后5年发展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