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04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西安城墙青砖被游客刻名深半厘米 刻字者专门带工具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03-04 05:50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幸运

  博物馆文物保存较好

  “博物馆文物算是幸运儿吧!”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蔡一阳告诉记者,一般来讲,这种现象博物馆景点少,人文景点和田野文物难以保护。

  蔡一阳分析,这和博物馆本身的特性有关。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一样,兵马俑博物馆的展品基本都是在展柜中陈列的,兵马俑则是在俑坑里,一般人无法触摸到。记者在碑林博物馆看到,重要石碑都用玻璃罩保护着,各个展厅也基本处于摄像头监控中。

  “游客的游览时间有限,参观的游客多,想刻字的不方便下手。”蔡一阳介绍,像兵马俑博物馆,201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12万人。此外,兵马俑博物馆的建筑物基本都是石材的,材质硬,也不好刻。故宫是因为面积太大了,有死角,监管不过来。参观主线上人多,但在一些隐秘的地方,人少或没有人,就出现了在铜缸上刻字的情况。

  “我在法门寺的塔上、乾陵的墓道里都见过类似刻字,这些地方墙面软,用刀子刻、手写,便于下手。”蔡一阳说,经自己多年的文物工作经验分析,除过游客本身的素质因素,人处于古塔、地宫的封闭环境中,处于人文遗迹又和自然融洽的氛围中,也容易产生刻字的欲望,而这种地方往往又恰好是监控难以监视到的。

  网友“小鱼爸”也说,“有砖塔的一般都会有。”他不久前在崇文塔(位于陕西泾阳县城东南10公里的崇文中学院内,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泾阳人尚书李世达倡导主持,是我国最高砖塔)上看见许多游客留下的刻字。网友“kxoby”微博爆料:到西安,自己包车游玩东线景点,失望至极!什么骊山的烽火台,全是人为破坏痕迹,到处刻字写字,看得我真寒心!

  心理

  个体“存在感”的强烈需要

  “‘到此一游’不过是人类个体‘存在感’的强烈需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贺罡认为,这种行为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烈讨论,但从人性本身来看,不应将其归为心理扭曲,或者“变态”之列。

  贺罡:“存在感”简单讲,就是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这是人最基本的愿望之一。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当自我意识开始提升时,都会迫切地想要得到各种承认,这就是“存在感”最基本的表现。大家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后,就会产生在想要占有的物体上写上自己名字的欲望,甚至会到处写。

  喜欢到一处留下“××到此一游”的人,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存在感”缺失的表现。因为自我存在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很好的肯定和表扬,使得自己觉得没有“存在感”,继而需要一种渠道释放出来。而且这是一种自古就有的现象,不是现代的新生事物。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都会产生。比如,秦始皇乃至后世历代帝王泰山封禅并刻字以告天下与现代人的“到此一游”,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行为。只是我们普通人没有帝王那样的条件,辞藻那么华丽,把字刻得那么精美,刻得人再多起来,就成了乱涂乱画,成为社会道德谴责的行为了。

  “到此一游”者之所以往往会选择文物,是因为觉得这种地方比一般的地方高级,更能满足自己的“存在感”。我们进而可以相信,很多人在刻字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是在破坏文物,小朋友是玩,成年人是祈福,觉得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就长久了,就不朽了。

  当然,虽然这是个体内心的需求,但仍然是需要道德约束的,而且最基础的公共秩序的道德感,可能需要几代人来完善。比如,超市最早进入中国是在上海,但就在这座全国最发达的城市里,也出现顾客现场吃东西的现象,但是现在就是在小县城里,这种现象也基本没有了。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中国人穷了好多年,各种“存在感”的需求很旺盛,相信随着社会道德的提升、文化层次的提升、人文历史观念的提升,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进而消失。

编辑:陈晨

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