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孙思邈和线装书:唐朝人VS明朝书 |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线装书 线装,也称古线装。有人认为,汉代已有线装书在书市出售。其实,汉代有书市,但没有线装书。我国古代的纸本书,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汉、唐代只有这种卷轴形式的书。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书法,仍是卷轴装的遗风。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种多样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现了线装本的册页书。 |
![]() |
![]() |
![]() |
貌似严肃派探讨:孙思邈应该拿什么书 |
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介绍:“孙思邈生活的年代是唐朝,那个时候,书都是卷轴的,在唐晚期的确出现了其他的装帧类型,但线装还是没有的。到明朝中期线装书才出现。” 线装书的出现,必然以印刷术的进步为基础。线装书是在明朝的时候走向成熟,此前,书籍还是以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为主。 古代的图书是如何装订的? 从结绳记事到电子图书,文字的呈现形式与人类的技术水平是基本一致的。中国古代的图书装订形式,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现有资料显示,医学大家孙思邈的生卒年份为581-682,他出生那年,隋朝建立,比唐高宗李治早一年去世。因此,孙思邈如果读书,书本的装订有可能是卷轴装,也有可能是经折装,而绝不可能会是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至于晚于以上装订形式出现的线装书,是绝无可能出现在孙思邈手里的。 |
无厘头精神陈述:错的不止“孙思邈” |
武则天也拿过线装书 范冰冰主演的电视剧《武则天》,因号称是投资巨大、制作精良的历史正剧而备受关注,但却因片方曝光的武则天翻看线装书的剧照而引来一片吐槽声。 金庸也爱穿越 网络大V@信海光也曾吐槽:金庸也在小说里暴露了不少知识短板,主要集中在自然常识:杨过吃棒子,黄蓉吃西瓜,段誉吃辣椒,喝碧螺春,萧峰吃花生,杨铁枪吃蚕豆,张无忌吃苹果,这些东西都是后来才传到中国。阿紫吃人参治病,实际上人参到明朝才入药;华山派天天吃米饭,那地方大陆季风气候,吃锅巴才对,肉夹馍也差不多吧。 名博@马伯庸 演示如何“穿越” |
|
错与不错的容忍界限 |
古装剧里服装、发饰、言辞张冠李戴比比皆是,近来争论渐热,起码是个好现象——说明大家不乐意被糊弄着娱乐了。 不管是孙思邈塑像还是演着唐朝戏的范冰冰,显然错就是错,没什么可解释的。 不过细究之下,在全民娱乐的前提下,对于类似的错误其实是有个容忍界限的。 穿越剧盛行,剧情里的狗屁不通总会有人买账,只图看得乐呵呵就好,在乎里头汉服一路穿回明清的,毕竟是少数。至于综艺上越演越烈的古装扮相,也是扯着下限为求民众一乐,权当体谅苦心,没必要揪住错处就不放。 要科普要求知,有正经八百的电视节目等着你,纵然是有几分演说性质的《百家讲坛》——看一集也比你看一整部电视剧学到的东西有用。就别去苛求电视剧编剧和综艺编导们在娱乐性、趣味性、话题性之外还要尽善尽美地兼顾传播国学、讲演历史。 同上,既然电视剧等等的错在容忍范围内,那显然也有不被容忍的。 比如拿错了书的孙思邈塑像。塑像是一种文化象征,你这象征本身就是个错坯子,还指望别人不戳你脊梁骨,不挤兑雕塑家一时不查闹出的笑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