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起少女失踪案引深思 "小白兔"一代很傻很天真

  近日,全国多地发生数起少女失踪案件。为什么这些孩子总是随便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公安部的犯罪学专家曾用一个形象化的名词,形容90后部分女生自信、好奇、柔弱、轻信的特质——“小白兔”。言下之意,这些读书多年、考试成绩不错的女生,某种意义上,缺乏必要的社会常识

  、容易轻信他人,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可爱、单纯却又无力自保,往往低估他人却又高估自己。“我认真想了怎么办,觉得好像也没什么好办法。”18岁的思思是大一新生,面对“遇到坏人和危险怎么办”的问题,忽闪着一双大眼睛思忖良久说。交谈中,她至少每分钟会低头玩一阵“土豪金”手机。

  思思刚考入陕西一所知名大学,父亲是某地市职能部门领导,母亲经商,每月零花钱至少三四千元。

  >>上学12年

  总和真实世界隔着一道车窗

  “从小到大一直都在上学,根本没机会自己去闯荡、经历什么,也没人教我这些。”思思上大学前的生活圈子很小,几乎两点一线,一切都被父母安排妥当。“你们读书时至少还可以骑自行车,或者走路上下学,多一点机会看到、接触社会,可我爸妈说路上车多、不安全,总是开车接送我,从小学起,我很少独自离家、回家。”

  12年学生生涯,大多数时候,思思总和这个世界隔着一道车窗。

  “以前坐爸爸单位车,后来是私家车,如果家人忙,也会委托别人来接。”有次和表姐随妈妈到西安,因为妈妈有事,破例允许她们自由活动几个小时,她和表姐激动地跑去乘地铁、公交,“坐地铁买票花好久,坐公交看人家都刷卡,我们拿出银行卡也想刷……”思思吐吐舌头,“被人家那样看着我们,真是好强的无力感。”

  她最信任的人是几个“闺蜜”。她们都很讨厌父母试图安排一切,用她们的话说,那是“控制欲”。

  “我们从小很少有机会出门,一个人出门会发生囧事,因为没机会积累经验啊。”思思说,“没办法啊,家长什么都管,除了在学校跟同学一起时,其他我们几乎没机会自己做主。”

  这些“小白兔”们也想独立,也抗争过,但父母一言蔽之,“你看现在的社会多危险”、“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复杂,要是……万一……,怎么办”、“爸爸(妈妈)管你是为你好”。

  “爸爸总说‘等我觉得你的翅膀真的硬了,我会放你自己去飞’。问题是,什么时候?我问他,他说到时候会知道。”

  >>高校老师

  她们习惯低估别人、高估自己

  这个“时候”,往往比很多家长们所设想的,来得要早。大多数孩子在18岁时都会经历人生轨迹的第一次变动——上大学。从两点一线和人为构筑的藩篱中放出来的“小白兔”们,兴奋也好、怯生生也好,终于迈进自由度较高、社会交往骤增的大学,对她们和家长们而言,不管愿不愿意,这个“时候”不期而至。

  徐胜在西安南郊一所大学任辅导员。在她眼里,现在的女大学生,“实在很傻很天真,和我们区别太大了。”

  徐胜认为不少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支零破碎。“我们年轻时起码有个理想吧,对未来有个定位,你问这些孩子将来想干什么,多数答不出来,最多的答案是‘没想过’、‘看呗’。”

  生活自理能力“差得令人难以想象”。“学校有洗衣房,很多女生不会用,说是在家只管穿、不管洗。”后来学会了,“但把牛仔裤、内衣裤,一古脑丢进去,倒很多洗衣粉一起搅的,真的大有人在。”

  更要命的是,家长们的过度呵护使她们并未学会辨别危险和适应环境,“她们一直在熟人社会里长大,极少有机会接触大环境和自行面对麻烦,会下意识地把社会简单化”,习惯低估别人、高估自己。

  一位老教师感慨,“从前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但现在这波后浪,除了在价值观和言行上,经常用出格来把我们的价值观拍死外,他们甚至不按潮汐的规律来。”

  >>自诩“女汉子”

  但经验都来源于网络碎片

  “小白兔”们对此颇不以为然。“凭什么老师和家长总有优越感,你们都对,我们都不对?”在徐胜任职学校就读的甜甜,20岁,今年大二。因为外形条件好,她有很多参加校外活动的机会。

  “我们(辅)导员老给我上弦,提醒这注意那的,生怕我上当吃亏。社会哪有那么可怕,啥我不懂,姐不光是女孩子,还是女汉子哦。”说话时甜甜用发卡夹着一支烟在抽。她说这法子是网上学来的,手指不会着色、也不染味,“很酷。”

  “女汉子”,是很多女孩喜欢在自嘲和自我标榜时用的一个标签。在她们的语系里,这个词更多想表达一种“姐什么都会,什么都可以自己来,姐也不是弱女子”的“霸气”。甜甜上学期应邀参加一个模特走秀。跟辅导员请假被劝诫了很多,“她跟我说那个圈子复杂、乱,万一遇到别有用心的人怎么办,主办方是骗子怎么办……吧啦吧啦,说一大堆。”

  甜甜并不买账,她认为这是小看自己。“我又不是小孩,而且参加的活动多了,哪有那么多坏人,那么多骗子。就算有,我能照顾不了自己?”她拿着手机,在微信里翻出很多收藏的文章,读着标题,“独身女孩在外要注意的20条铁律、实用防狼术十例、从男人角度教你怎么辨别渣男、面对搭讪的反搭讪技巧……敢出来混谁还没几把刷子了。”

  甜甜的自信和很多90后女生一样,乍听似乎蛮有底气。但从成年人角度看,这些所谓的“经验”,多半是网上哗众取宠的纸上谈兵,即使言之有理,但这种“一二三四五”的概括式自教育,显然大大将复杂社会简单化、将各种风险脸谱化了。

  大数据折射出一个大背景。90后们“平均网龄7.5年,日均挂在网上近12个小时”。显然,这是一个已经半边身子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族群。她们将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奉为圭臬、引为经验,也就不足为奇。

  >>孤身混夜店

  社会上不就这点事儿吗,我都懂

  选角度自拍然后修图、晒照片,师长们眼中的“小白兔”们,存在于现实也存在于网络。但在现实中她们也绝不止一面。

  “她们太不小心了,太嫩了。”1995年出生的西安女孩小金用不在乎的“老练”口气,评价着“黑色8月”的受害者们。

  小金就读于西安北郊某所从“学院”升做“大学”不久的高校。学校8月31日报到,9月1日开学。然而当晚,身高近170公分的小金,就身着一件总长不超过60公分的白色连衣裙,化着夸张的妆容,出现在西大街的一家夜店。

  “放假在家,被看得好紧,好无聊,早想玩了。”开学读大二的小金,所说的玩主要是泡夜店和通宵唱K。

  时近凌晨1时,小金作为唯一的女孩,与6名25岁以下的年轻男子围坐在卡座沙发上,玩着猜拳和骰盅的游戏。这些男子据说是她“亲哥哥的朋友”,然而“亲哥哥”身在澳洲。

  桌上摆着十几个空酒瓶,黑色方形的威士忌、长颈大肚的红酒,还有通体蓝色的啤酒和一只金色香槟。服务生过来收拾,一个男子又点了一套伏特加,转身举杯冲着同伴们喊道,“来来来!喝喝喝!今儿黑来谁不醉就是不给我面子!”

  “没事,他们没喝多,我也好着呢,这点酒,不算啥。”尽管说话的音色已略发飘,但小金依然兴致很高。几张年轻的脸庞,在夜店昏暗陆离的光线下泛着熬夜的油光,丢下地的空烟盒,已不下5个。

  “她们太傻,没什么社会经验,又没人照看,肯定会出事。”在迷幻的烟雾中,小金笑着摇头,“我不怕,不会发生在我身上。”事实上,除过和家人出游外,19年来小金甚少离家。但她认为,混夜店也是了解社会。“社会上不就这点事儿吗,我都懂。”

  小金说,她能保护自己,身边人也会保护她。“关键要自己点子清。我从不喝陌生人给的、已开封的酒,不抽他们的烟。”

  >>富家女的自信

  不省钱不贪钱,就不会被骗

  “挺可怕的。”乐乐未满20岁,女大学生,对近期那些女孩遭遇不幸也很担忧,但仍会出去玩。“朋友和同学叫我,还得去啊,不然下回不叫我、不带我怎么办?我自己多无聊,又没事做。” 

  乐乐和她的朋友们都很看重圈子,怕被孤立,认为“人家叫你玩是看得起你,不带你玩了你就哭去吧”。

  至于可能的危险,乐乐也想过,“她们不会保护自己,干嘛坐黑车?让朋友或家人开车接送啊。那些被骗传销,被男人拿钱骗走的,根本就很扯啊。”她觉得,

  “只要自己不省必要的钱、不贪便宜,就不会被骗”。

  有媒体近期做了个极端实验:隐蔽拍摄一男子开豪车在北京工体门前找年轻女孩搭讪,借口“送一段”、“吃宵夜”邀请上车。7人中有5人径直上车。被问及“不怕我是坏人”时,姑娘们的语气普遍轻松,“你怎么会是坏人呢?开这么好的车,我看不像”“你别逗了,你骗我能干吗?卖了我啊?我还没你车值钱呢”……

  而开学当天,乐乐亲见校门口三个女生上了一辆宝马X5。

  “她们这种(女孩),被骗就是活该,开个好车就能被人泡,档次也就那样了。”乐乐对此很不屑,觉得自己不会因为爱钱被骗,理由很简单,“我妈开的是宝马X6”。

  乐乐出去玩不图钱,“我有时还给男的花钱。”她自认,“我什么都不会,在家也不用做,有阿姨打理。想要什么,爸妈都买给我,大一点直接给钱,现在是卡,反正就刷呗。这社会,有钱,就没问题。”

  >>两部手机、两副面孔 喜欢“大叔”

  还有一个奇怪现象,很多女孩都有一个叫“大叔”的男性朋友。“大叔”也是90后姑娘们的流行词,源自韩剧。韩剧中习惯把同辈但明显年长的男子称为“大叔”。

  小金说,“大叔比较成熟,有男人味,会疼人会体贴,不像小男孩,没劲。”

  小金也有“大叔”。一个31岁的已婚男人,夜店相识,互换微信。后来一次小金和同学在长安区玩,半夜地铁已停,身上没钱,就在朋友圈里求助。大叔很快回应并驱车赶至。

  “大半夜的,不可能告诉家人,同学朋友有的幸灾乐祸、有的纯精神慰问,哪像大叔这么实在、有用?”

  就连自认家境优渥的乐乐,也有大叔。“有时叫他‘爸爸’,也叫哥哥,反正我需要他是啥角色,他就是啥角色。真正的爸爸、哥哥、男友,谁能这样啊?又不管我、也不黏我,都轻松、没压力。”

  乐乐有两部手机,都有微信。一部主要存着家人、同学、师长电话,头像是个素颜的可爱女孩,发到朋友圈的都是“上课好累,好想睡觉!”“晚饭是在食堂吃呢,还是买外卖呢,还是干脆不吃呢?”“还有3天考试,心里好紧张!”之类。还有很萌的自拍照,记录逛街、吃饭和同学唱歌过生日之类的场景。

  她的另一面存在另一部手机里:夸张的妆容,毫不吝惜地将年轻姣好的身体,在特异的穿着中暴露出来,魅惑迷离的眼神衬着粗口和暧昧暗示的文字。

  >>“这一代孩子社会关系太过单一了”

  约见网友遭遇侵害,是最近几起少女失联案件的共同点。随便百度搜索,可以找到很多,有女生存钱数月为见网友的,有在学校门口约见被绑架的,其中不乏十几岁的中学生。最极端的案例是东北某校大三女生约见大连网友,遭囚禁性侵,即使父母数次上门却被迫说谎,以致被囚半年才获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女孩最初与对方联系是在高三,对方谎称见义勇为致一眼失明时,还打算打工挣钱帮其治病。

  华商报记者认识的女孩玲子也约见过网友,她对自己很有信心,“我不是好好的?没被奸杀,也没被囚禁。”说到网友,她承认尽管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但“聊起来很好玩、很对脾气,比周围的人有趣,可以谈很多话题而不用顾忌。哪像父母老师,除过唠叨就是教训,烦死了”。

  在心理咨询师赵捷看来,“这不怪这一代孩子们,85后、9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关系太过单一,几乎是单线的,而人是社会性动物,和他人交往是基本需要之一”。

  在临床咨询中,她不止一次发现,成长阶段社会交往单一、社会化不够是部分孩子行为异常的主要原因。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各种社会交往经验,来帮助其应对成年后的问题。由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这一代孩子大多在单向社会关系中成长,功课重同学交往一般很简单,社区也很少提供机会。被关注最多,听到家长、长辈、老师自上而下的训诫也最多。远不像此前60后、70后多在村子里、大杂院成长,既有兄弟姐妹间的冲突,也有伙伴游玩时的摩擦,还要帮助大人做事,体会挫折、失败,品尝认可与赞扬。

  因此,某种意义上,很多孩子患有“社交饥渴”,成长阶段更渴望获得认可、展示个性,获得成人世界的接纳,这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而由于网络的隐身性、开放性,他们更容易在网上得到这些,当然不排除别有目的者在网上“投其所好”,有针对性地恭维和关切。

  有人类社会以来,女性更易被侵害是个基本事实。因此,处于成长期的女孩们应该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要心怀侥幸,认为那些坏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最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置于一个不可控的、有风险的环境,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应付,因为你可能会遇见坏人,而坏人是没有底线的”。

  对家长们来说,最好是从小鼓励孩子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甚至有意制造机会,比如让孩子自己组织小伙伴聚会,独自帮家庭做事等,让他独自处理可能的麻烦和冲突。

  (应当事人要求,文中女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