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奖作品《祈祷》 作者:苟秉宸
2014年7月25日,世界遗产彬县大佛寺石窟,雄伟的唐代大佛,神秘的光束,极具文化和精神震撼力,一名游客在虔诚的顶礼膜拜。
9月13日,“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作品评选在西安举行,经过5位评委的多轮公开和无记名投票、讨论、核实等环节,产生了17幅(组)获奖作品和103幅入选作品。西安摄影家苟秉宸一人获得四个奖项(大奖、银奖、铜奖、优秀奖),成为本次影赛的最大赢家。
当日上午8时40分,由我国著名摄影家贺延光、于文国、周怀忠、李泛、王川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在通过了本次评选细则后,立即投入到了对来自省内外200多位作者的1000多幅(组)作品的评判,3轮公开投票后,拟入选作品产生,第四轮公开投票产生了17幅(组)拟获奖作品,此时评委会经过讨论后确定:对有争议的作品先做出“无问题判断”,待调原始作品核查环节确认;一位作者可以获得多个奖项。每位评委又发表了对自己主张的作品意见,又经过4轮的无记名投票,依次产生了奖项。
在作品的核实环节中,分别将所有拟获奖、入选作品的原始数据和文字描述调出,并一一对应,发现获奖作品中,一幅改变了原始数据,添加了元素,另两幅作品的作者提供不出来与评选现场相一致的、符合评选条件的原始数据,经评委合议,对其上述3幅作品予以取消获奖资格,并依次补充,同时对入选作品也做了比对,由此产生了获奖和入选作品。
评选中,评委们一致认为,本次参评作品的主题,应注重丝绸之路本身的影响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不只是对遗产地标志性建筑和非遗项目的表象记录,突出丝路与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中体现“发现”的魅力,让读者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东西;虽然征稿时间只有一个月,但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让人能记得住的作品还不少,不难看出作者、组织者在“佳能影像发现丝路之美”活动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这些作品将从今日开始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展出,并对获奖者进行表彰。
华商报记者 蔡勇
金奖作品《秦风秦韵大秦腔》 作者:王新平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银奖作品《守望大明宫》 作者:陈聪
大明宫是唐代长安城禁苑,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是唐帝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伟和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冬天雾霾下的大明宫不见了现代建筑,仿佛回到历史的时空。
银奖作品《学二黄》 作者:苟秉宸
2014年8月26日,紫阳县牌楼巷,12岁的王晓宇在70岁的爷爷王家民的指导下练习二黄传统曲目《清风亭》。汉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陕南深受百姓欢迎,晓宇的家人都是汉剧爱好者,爷爷是当地汉调二黄业余剧团的团长,晓宇从小受到熏陶,现在已经可以登台表演了。
银奖作品《曲不离手》 作者:苟秉宸
2014年8月26日,紫阳县教场坝,12岁的王晓宇在叔叔家里自拉自唱,练习汉剧传统曲目《拾芦柴》。汉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陕南深受百姓欢迎,晓宇的家人都是汉剧爱好者,晓宇从小受到熏陶,现在已经可以登台表演了。
铜奖作品《凤舞大明宫》 作者:苟秉宸
2014年8月29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两名妙龄女子身着汉服,登上巨大的含元殿夯土遗址,长袖挥舞,体验大唐的辉煌与荣耀,远处是金碧辉煌的丹凤门博物馆。唐大明宫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皇家宫殿和政治中心,2014年6月大明宫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
铜奖作品《泥头戏艺人》 作者:张庆
木偶戏俗称“泥头戏”,是一门集音乐、演唱、绘画、雕刻为一体的综合戏曲艺术。它以其内容的质朴美形式的原生美、演艺的兼容美、音乐的和谐美长期根植于民间,成为农村群众世代传唱的特色“绝活”。 彬县龙高镇演“泥头戏”的能人仙军良,“一台戏”他可以一个人搞定。 “一个人一台戏”,仙军良在60岁前后迎来了他艺术的春天。
铜奖作品《彬州铁匠》 作者:成鹏
彬县丝绸之路重镇,随着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及商品的交流,彬县自古冶金锻造业也比较发达,“邠铁”自古为造刀良材;宋
代铁制火钳、剪刀为朝廷贡品;明、清两代邠州刀为一代名刀,现在国内收藏市场还时有出现。
到如今彬县铁匠铺仅存一二,老席的铁匠铺为其中之一。老席,彬县义门镇人,自十三岁随父学习打铁技艺起,五十多年来从
未间断。以打造农具和日用品为主,服务众乡邻。
今天随着工业化产品的日益丰富,手工制品逐步失去了市场,老席的铁匠铺也只能做些农具和日用品修补的活计,很少再完整
打造一件物品了。随着年岁的增高,力不从心、眼睛逐渐变花的老席有些活计还得让老伴、儿子前来帮忙应付。再过几年,当老席
再拿不起铁锤时这个县城仅存的铁匠铺也就永远的停业了。
“邠铁”、邠州造,也就永远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优秀奖作品《踏雪迎亲》 作者:罗汉涛
陕西城固是西汉著名外交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远近闻名的张骞墓也坐落于此.这里风光秀美,人文历史厚重,民风淳朴,当地的婚俗文化具有浓厚的巴蜀风情.结婚当天独具巴山特色的迎亲仪式——公公背儿媳妇隆重推出。此时娘家人全部回避,首先公公婆婆穿上宽大古戏袍,戴上宽檐古帽,背葫芦挎吹火筒,婆婆手执蒲扇要新媳妇在众目睽睽下爬在公公背上在亲朋好友及乐队师傅们的鼓乐声的伴随下从村口一直背回家中交付给新郎,预示着父辈们给儿女完婚后将要独立生活担当责任。这一独特的婚俗从老辈们传下的礼仪在张骞故里勤劳的百姓中传承着.2014年6月,作为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坟冢——张骞墓遗址申遗成功。
优秀奖做《大明宫里耍社火》 作者:魏永贤
2011年2月3日,正月初一,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来自陕西陇县的社火团表演陇县背上社火。
优秀奖作品《夜色大佛寺》 作者:朱民乐
2014年8月,通过夜晚的慢速度拍摄,在夜空一稀可见的星星的映衬下,丝绸之路上的大佛寺,夜晚格外宁静和森严。
优秀奖作品《一生的奉献》 作者:陈庆国
大雁塔(大慈恩寺), 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距今已有1300余年, 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玄奘法师把一生奉献给了后人、奉献给了世界。
优秀奖作品《大明宫上空放飞最牛风筝》 作者:魏永贤
2014年4月5日,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龙身长65米的中华巨龙,40米长的秦俑军阵,巨无霸章鱼……在蓝蓝的天上飞腾,令人叹为观止。
古往今来,放风筝这一传统活动都被赋予了吉祥高升的美好寓意,清明时节,正是赏花踏青、放飞风筝的最佳时节。
优秀奖作品《汉中老茶馆》 作者:邹玉琪
汉中出好茶,汉中人更爱喝茶。在汉中无论在城里还是乡下,都开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茶馆,有不少还是百年的老店。老茶馆虽然房屋简陋设备陈旧,却充满着淳朴的民风民俗。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和浮躁的身影,茶客们用清闲平淡的生活方式,每天聚集在这里以喝清茶、玩纸牌、片闲传、听新闻为乐事,同时这里也是人们交流信息、洽谈生意的重要场所。老茶馆的存在,反映了汉中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优秀奖作品《美丽汉城湖》 作者:党华智
汉城湖,位于西安市西北,原为团结水库西安汉城湖景区规划用地面积2890亩,游客可以乘船欣赏汉城湖两岸独特的风光,有服务设施配备齐全的豪华画舫船;有安全、舒适、平稳的仿古画舫船;还有具有现代风格的大型游轮。在这里,让西汉的烟尘东汉的风洗去现实生活中的疲倦,承载着梦想穿梭于曲折蜿蜒的林间小道,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语,柳暗花明,低头望去,一幅长卷优美如画尽收眼底。
优秀奖作品《夏日五门堰》 作者:邹玉琪
炎热的三伏天里,城固县的百姓在风景秀丽的五门堰景区里戏水纳凉,城固县的五门堰是国家级风景文物保护单位。
优秀奖作品《丝绸之路车辙遗址》 作者:王德厚
长武县亭口镇是我党的一片红色根据地,如今是省级重建设镇。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自西汉开启丝绸之路之后,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左宗堂征西、解放大西北均从这里踏过,因而留下了不少遗迹。历经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亭口段山坡沙石路上形成的这些深深的行车印记,既体现着沧海桑田时空变换,也是对亭口这座历史重镇的有力佐证。作品展示的是位于镇政府所在地的“丝绸之路车辙遗址”。
优秀奖作品《丝路古乐—六村堡道情》 作者:苟秉宸
2014年8月27日,汉长安城遗址西北角上的未央区六村堡村,几位农民艺术家手持渔鼓、尖板、三叉板、碰铃、二胡和丢子等传统乐器,登上村子里的东汉三台庵高台遗址,操练已流传2000余年的道情古乐。“六村堡道情”是一种民间音乐,起源于东汉三台庵,道教气息浓郁,主要乐器由传说中八仙所用的乐器演化而来。六村堡道情曲调古朴典雅,是弥足珍贵的“汉代古乐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