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区有很多老人行动不便,但有的事还需要来社区办,我们将‘上门’给居民办事,为老人做‘移动的拐杖’。”今日,西安市光荣社区书记韩全新如是说。走访中,华商报社区记者发现,不少社区很想给老人上门服务,但有心无力......
老人感叹老伴是“移动拐杖” 触动社区主任创新服务理念
2013年,由于拆迁改造,光荣社区原有的办公地点被拆,搬至24号楼城管科院内。要来社区办事,居民得上个狭长楼梯,老年人、残疾人更觉不便。
“移动拐杖 ”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个故事值得一说。今日,韩书记说:“搬到这里办公后,83岁的老党员王德民被老伴搀扶着,气喘吁吁地上到三楼我们办公地。我调侃老爷子以后该柱个拐杖,老爷子说腰椎间盘突出犯了,但又自豪地指着旁边的老伴说,她就是我的移动拐杖。” 听到最后四个字,韩书记的心一下被触动了。“干社区工作已经有些年头了,深感老年人行动不便,办业务不是折腾自己,就是折腾儿女,很是麻烦,针对此类群体,确实该推出一些更便捷、贴心的服务。”他说。
“ 移动拐杖”服务啥从高龄复核延伸至所有社区服务
移动拐杖最先从高龄复核这项服务开展。 今日,光荣社区的副主任苏杨说:“70岁以上的老人都能领高龄补贴,以前是老人亲自到社区,或由子女拍摄老人手持当天报纸照片代办复核。考虑到这是行动不便是所有老人的问题,我们把‘移动拐杖’的第一项服务项目定为高龄复核。到了复核时间,我们社区的工作人员都先将需要复核的老人信息分类整理,以小区、院落进行上门集中复审,并对卧病在床的老人实行电话预约上门复核。” 从今年4月起,“移动拐杖”的服务又逐步推广到城镇居民医保、低保、老龄、残疾以及党费收缴等所有社区服务内容,而且还将服务对象扩展到无法来社区办理业务的所有辖区居民。 “我们社区有49位70岁以上的残疾人,基本上都享受了‘移动拐杖’的服务。属于低保户的,我们上门办理复审,慰问金或免费药品发放时,我们也上门服务。”社区负责残疾人口的代金凤说。
光荣社区金泉小区的居民李大爷说:“‘移动拐杖’真好,他们来小区集中办理高龄复核时,我们小区的老人冲他们高喊‘来了!来了!’”
为啥上门服务难覆盖人户分离、人员不够
今日,华商报社区记者走访多家社区,人户分离、人员不够等原因成为大多数社区无法开展上门服务的原因。 西关正街社区主任谢翔天说,只要老人在本辖区,都可以做到上门服务,“一个人忙不过来时,就找同事帮忙,但因为我们社区拆迁户比较多,有的老人拆迁后就住到了很远的地方,比如长安区、灞桥区等,要是上门实在太远了。” 浐灞半岛社区主任张健萍说,社区共7个工作人员,老龄口的干事一个人还兼低保、救助等好几项工作,“而我们辖区有1万多居民,社区去年成立,正在摸底,已摸到的行动不便的老人就有大几十人,还没摸完,我们很想做到上门服务,但人手实在忙不过来啊!”陕机司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如是说。 利君西社区主任冯超英说,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有70多人,老龄口的干事就一个,实在不能保证对每一个老人都上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