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这个黄金周,因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深圳的多个景区未能幸免。景区锦绣中华5万个遍布所有微缩景观的陶瓷小人大量丢失,都被游人拔走,景区负责人称,陶瓷小人专利权属于著名美术家侯一民,所以非常珍贵,每个小人光成本价就是70元。(10月4日《南方都市报》)
2014国庆黄金周过半,各种不文明行为还是让“中国旅游”四字倍感尴尬。仅仅是在深圳——满是“到此一游”的古塔、被大量“顺走”的陶瓷雕像小人、攀爬上“金字塔”拍照的身影……尽管《旅游法》实施已一年,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依然充斥在各个景区,这让管理者大为苦恼。照例,舆论习惯性将之斥责为素养问题。
这样的归因法自然也算不得错。毕竟,中国人近年在旅游文明层面闹出的故事也不少:卢浮宫前泡脚、埃及神庙刻字……乱涂乱画、垃圾随行、大声喧哗等陋习,确实容易背负“中国式”骂名。有鉴于此,不久前在马尔代夫进行首次国事访问的习近平还曾专门提醒,“要教育我们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
这些年,为文明素养而进行的制度努力其实也不少。2013年10月1号起实施的《旅游法》第十三条就明确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此外,国家旅游局也曾连续在官网发布数条有关文明出游的通知,甚至要求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作为合同附件或出团的随赠宣传内容。一方面是以底线法律对不文明行为说不,一方面将文明旅游纳入“有法可依”的轨道,侧重旅游文明的教育与熏陶。不过,冰冻三尺,终非一日之寒。
5万陶瓷小人的命运,与游客素养有很大关系。不过,如果仅仅将之归罪于文明有限,不仅轻佻,还容易遮蔽一些真问题。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预测,2014年国庆黄金周旅游市场有望接待4.8亿人次,旅游收入将达2700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3%和20%,旅游市场喜大普奔。不过,景点的“超载”问题常年未曾得到解决。结果,人群大量积聚,一旦管理失控,很容易激化破窗效应。勒庞早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心理学做了透彻的阐释,因此,陶瓷小人很容易在群体极化中成为不经大脑的顺手行为。就像9月27日,河南新乡市民在科普展上哄抢放飞的蝴蝶,尽管没什么效用,但“大家都抢”、且不用支付哄抢成本,这就鼓励了从众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陶瓷小人被“顺走”,与游客数量激增、景区管理失当有直接关系。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景区票价飙涨与性价比陡降,也客观上激化了旅游报复性消费行为。不久前,有媒体统计了全国175个5A级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数据显示,全国5A景区门票均价已达108元,其中免费景区为15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曾发布《2013年我国4A、5A级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分析报告》,报告显示百元以上门票价格已经占到了5A景区数的一半以上。更有民调显示,近九成民众不满当下的景区价格。在这样的背景下,游客消费往往成了“一锤子买卖”、“再也不想去”,要他们爱护这样的景区,确实很难。如此消费心理,很容易拉低游客道德自律的底线。
还得说句公道话:上世纪早期,英国人对美国人也有一种“暴发户”的印象。工业化中后期的日本游客等,也被人家皱过眉头、翻过白眼。当然,我们不是要向后看齐,但在全球化的视角观之,旅游中的文明举止,不仅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能力。以此观之,既要敦促中国游客赶紧升级文明素养,更要适度宽容文明升级的时间与过程。最重要的,还是以制度设计的力量,催化文明的伟力。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文明素养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不分青红皂白骂出来的。陶瓷小人的命运,固然是不光彩的一笔,但虚妄的道德诘责,显然不足以弥合秩序与责任上的断裂。旅游文明,从不只是游客一人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