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6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天(6日)下午17点30分,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将揭开神秘面纱,接下来分别是物理、化学、和平和经济学奖将陆续公布。
继莫言摘得文学奖之后,中国的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摘冠,就成为了中国人关注诺贝尔奖的理由之一。今年,一份市场分析机构发布的预测名单,让人们对华裔获奖有了更大的期盼。按照这份名单,四位华裔科学家张首晟、杨培东、邓青云、钱泽南成为夺奖热门人选。今年华裔面孔究竟能否再次摘得“诺奖”?
根据知名市场研究机构汤森路透今年的预测,1949年出生在香港,现加入美国国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研究基因学的钱泽南有望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过,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认为,虽然钱泽南一直致力于改善生命健康,但这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很小。
饶毅:他那个领域很重要的问题是已经颁奖了,这个做预测的人不是懂科学的人,它不知道谁与谁是一个领域,他这个领域有个很近的工作,早就得奖了,得了好几年了。
在饶毅看来,所谓的汤森路透做的预计,是没有任何真正的科学依据的。
饶毅:他们算的是论文引用数,但是论文引用数并不是科学最重要的评判依据。
除了钱泽南,杨培东和邓青云同样是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
杨培东,1971年生于江苏,本科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他曾表示,希望今后能够用电流来激活纳米激光器,他预测纳米激光器最终有可能被用于鉴别化学物质、提高计算机磁盘和光子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等。
杨培东:我们做纳米方面的研究,最终最重要的一点,有一天纳米材料能够广泛地应用于社会。
邓青云,1947年生于香港,现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有“OLED之父”之称,2011年获地位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沃尔夫化学奖。OLED是第三代显示技术的代表,具有图像质量优、低功耗、重量轻、柔性显示等优点,多应用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及高清电视。
诺贝尔物理学奖将在7日,也就是明天揭晓。今年这一奖项获奖的热门人物张首晟也是一位华裔科学家。他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现为美国国籍、斯坦福大学教授。因为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与拓扑绝缘体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入选预测名单。张首晟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将计算机的计算极限提高整整一倍。
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理论,张首晟将现在芯片上的电子运动形容为一辆跑车在“集市”里面跑,随时有和其他杂质碰撞的风险。他的创新在于,常温下把电子运动的“集市”变为高速公路。
张首晟:这个以前就有科学的发现,量子霍尔效应。但是它要求的条件非常苛刻,要非常低的温度和非常高的磁场。我们创新的灵感就是把这个效应推广一下,就是把电子的运动分成不同的车道,完全不需要外加的磁场就能实现。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丁洪认为,张首晟如果获得诺奖,可谓实至名归。
丁洪:我觉得张首晟拓扑绝缘体的希望是最大。他的成果已经获得了很多其他的奖,包括美国的、欧洲的。那些奖是诺奖的风向标。
随着诺贝尔奖的陆续公布,业内分析认为,除了引发科学上的关注,同样对A股市场也可能会引爆新一轮科技主题潮。开源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杨海认为,包括“铁基超导、量子信息、拓扑绝缘体、DNA纳米技术、金属配合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领域都值得投资者关注。
杨海:诺贝尔奖代表的是当今世界某些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对于A股市场投资人来说一样,也是追逐最先进的科技发展的方向,这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从1957年到现在,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等获奖者都是华裔,但都不是中国制造,或者说他们的基础教育都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完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说,这一次,如果来自中国本土的张首晟获奖,这无疑代表着新中国科技地位与实力的提升。
饶毅:这个我们可以和日本,以及的瑞士来比,瑞士有20多人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全国人口不到800万。日本人比我们少,从四几年开始,得了十几、二十个诺贝尔奖,我们本土是零。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2007年时,曾经预言,在华裔频频攀登世界科技巅峰之际,随着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10年到20年,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一定能够“问鼎”诺贝尔奖,现在看来,这个答案揭晓的时间或许会提前,或许就是今天或者明天。
杨振宁:十年之内可能,你要让我打赌,我相信20年内一定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