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女士每天给收废品老人送早餐 一坚持就是一年多

  9月7日,华商报A07版曾对此事作过报道 

  周德莲说,她去收破烂时,F女士就会把早餐放在推车上 华商报记者 张喆 摄 

  她是谁?

  一名普通的工薪族,不想受到过多关注,不愿意透露姓名,她说就叫她“F”吧

  她是怎样的人?

  身高约1米62,身材匀称,说话轻轻柔柔,不紧不慢

  她为什么会这么做?

  第一次看见老人时觉得心酸又感动,就这么做了

  她还会坚持下去吗?

  只要老太太还接受,她就会继续保持这个习惯

  68岁的周德莲在西安市东二环石家街一个小区里收废品,去年夏天的一个早上,一位女士走到她跟前,给了她一份早餐,从此,再未间断,直到现在。9月7日,华商报曾报道了此事。

  这位女士感动了小区里很多人。但她姓啥叫啥,从来没有人知道。

  昨日,这位好心女士的同事联系了华商报,我们终于知道了好心女士是谁。当天,她接受了华商报专访。

  专访背景

  给陌生老太送早餐一年多 好心女士感动小区住户

  周德莲老太太十年前从老家旬邑来西安。6年前,她开始在东二环石家街附近的一个小区里捡拾废品。

  2013年夏天的一个早上,老人和平常一样忙着整理废品,一位四十岁上下的女士走了过来,递给了她一份早餐。因为小区有不少好心人递些吃的给她,老太太当时没太诧异,就接了过来。但她没想到,之后的第二天、第三天,这位女士一直给她送早餐,一送就是一年多。而且每次都不说多少话,将早餐递给她后就匆匆离开。

  休假时来不了,好心女士就提前留下钱,让老太太自己买,还不时送水果、日用品。小区的居民觉得很感动,就给华商报新闻热线029-88880000打来电话,今年9月7日,华商报A07版以《工作日天天来送早餐 过年过节还给“零花钱”》为题报道了此事。

  报道见报后,在读者中迅速引起强烈反响,网络论坛、微信、微博里刷屏的评论跟帖,都是对好心女士的赞美和祝福。但遗憾的是,好心女士一直没联系上。

  最新进展

  同事给华商报打来电话 好心女士终于找到了

  就在华商报记者继续寻找好心女士时,10月22日,在西安城东一家公司工作的行政人事部经理宋女士给华商报打来电话,说好心女士是她的同事。昨日上午,在石家街的钢材市场,华商报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让人感动的好心人。

  见面时,她身穿黑色外套、牛仔裤、户外运动鞋。说话轻轻柔柔,不紧不慢。她身高大约1米62,身材匀称,已过而立之年的她背影很年轻。因为不想引起关注,她并不愿透露太多个人信息,自称F女士。她说,华商报报道的那天,她的一位同行打电话给她,征求她的意见,要不要将信息告诉媒体。她给老人买早餐这事,就这位同行知道,因为她俩曾一起坐过车。

  “我当时说千万不要,主要是接受不了那么多关注。”F女士说,报道后大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会让他们无形中处于被施舍和被怜悯的境地,她不希望带给周老太这种感觉,“我只喜欢目前这种状态,平静的,自然而然的温暖。真的,不用上升到感恩的、回报的程度……”

  F女士说,报道见报半个月后,她看到了很多网友的留言,都发自内心祝福她。“我一直觉得这只是自己的个人行为,没有想到会收到这么多祝福。”F女士说,这让她十分感动。为感谢心存美好善良的每个人,她才决定面对媒体。

  第一次给老人送早餐 我当时其实很担心

  华商报:第一次给老人送早餐是在什么情况下?

  F女士:最初触动我的是老太太的木头车子。那天从北郊坐公交车上班,到石家街下车后,看到小区旁有一辆木头架子车,很破旧,很原始,很多木板拼接在一起。我非常喜欢那种原木的东西,就多看了一眼,然后就看到车旁有个老人,佝偻着腰,衣着破旧,顿时觉得特别心酸,但同时又感觉到老人生存的意念很强烈,很感动。于是买早餐时,就给老人也买了一份。

  华商报:有没有担心被拒绝,毕竟你跟老人并不认识?

  F女士:我当时其实很担心,怕自己的行为唐突,给别人带来负担。有一次我给一个街边乞讨者买了一瓶水,没想到对方给扔了。这事之后,我就特别害怕自己的行为会无形中伤了别人。那天我走过去叫了声大姐,十分忐忑地把早餐递给她,但是老太太接受了,这让我觉得很温暖。第二天再买早餐时,我就很自然地又给她买了一份,此后只要路过就会买。我上班会经过那里,我会吃早餐,顺手的事,买早餐给老人就成了习惯,从来没有刻意过。

  很多事我都不记得了 包括买过啥给过多少钱

  华商报:老人说一年多来你工作日一直风雨无阻送早餐,这让人很感动。

  F女士:我并不是每个工作日都风雨无阻地去。大多数周一,我会去建工路的公司开会,肯定顾不上给她买早饭。有时候,我还会回南郊父母家,上班时不经过含元路,也就不能给她买早餐。而且很多时候我去时,老太太已经去小区里捡废品了,我就只好将早餐放到她的车子上。其实一年多的很多事我都不记得了,包括给老太太买过什么,给过多少钱,是看了华商报那篇报道,看着老太太和小区住户的讲述,我才想起来的。他们关于我的讲述,让我觉得很感动。我根本没有想到,这么细碎的事,会让老太太记忆那么深刻,也会让周围的人那么在乎。

  华商报:送早餐一年多来,有没有想过停下来?

  F女士:我上班从北郊坐公交到石家街,中间倒一次车,8点半前必须赶到公司,有时候时间很紧张,曾经也想过放弃,心里想,我是不是做得已经够多了?就这样停下来吧。但最终还是没有。

  华商报:为什么还会一直坚持呢?

  F女士:我不能凭一时冲动带给别人情感上的期待,再残忍地将这种期待终止了。我只希望,能凭借自己的一份坚持,能给需要帮助的人最平淡的帮助,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一份温暖,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关注着他们。

  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 让她早上也能吃口热饭

  华商报:有没有问过老太太的情况?她有没有孩子?为什么捡废品?

  F女士:从来没有,这一年多来,我们的交流不过三次,每次也没有超过三分钟。其实我很害怕触碰有些东西,毕竟我的能力是有限的。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让她早上也能吃口热饭。太多的责任和期待我承担不起。大多情况下,我都叫她大姐,我也是看了华商报才知道她68岁了,我觉得叫大姐,我们就是平等的。我不希望太多的关注给她带来心理负担,她觉得自己是被给予的弱者。

  华商报:周老太接过你的早餐时,会说什么吗?

  F女士:我们两个真的很少有过多的交流,好像有一种默契。只是近半年来,我每次送早餐时,她都会说,“你别再给我花钱了”。我说,就几块钱的事。华商报报道后,中秋节休假后的第二天,我再次去给老太太送早饭,但我们两个谁都没有提报道的事,和平常一样,也是几句简短的问候。

  我给我哥说过这件事 他没啥反应觉得挺正常

  华商报:你的父母知道这件事吗?

  F女士:不知道。我家里订有华商报,我父母肯定看过这个新闻,但他们肯定想不到这件事是他们女儿做的。

  华商报:为什么呢?

  F女士:(大笑)每个人在自己最亲的人面前都会任性。我的父母可能不会认为我能坚持下来,做这样的事。

  华商报:假如有一天你父母知道了这件事,他们会是什么反应?

  F女士:还真的不知道。媒体报道后,我给我哥说这个人是我。他没啥反应,觉得挺正常的。我小时候常和我妈出去,见到乞讨的人,她就自然地给些东西;成人以后,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去年中秋节时一个朋友买了些棉衣,开车出去沿途给需要的人发放,我们都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一个人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周围的人暴躁,你就会很暴躁;周围的人温和,传递给你的就是一种温和。幸运的是,我周围都是温暖的人。

  碰到难以判断的乞讨者我一般都会给些帮助

  华商报:碰到路边乞讨的人,你都会给予他们钱或者东西吗?

  F女士:对于那些难以判断的,我一般都会给,哪怕是一瓶水、一点钱。我不是很在乎会上当,凡事都有因果。假如他骗了你的钱,欺骗了你的善良,自然有他的果,不需要太过计较。

  华商报:送早餐这件事情,还能坚持多久?

  F女士:只要我还在这个地方上班,只要老太太还接受我的这份早餐,我就会继续保持这个习惯。

  不过媒体报道后,更多的人关注了周老太,有一天我忙着办事去晚了,买好早餐时发现老太太已在吃了,我经常买早餐的那个摊主也给老太太免费送过早餐。

  >>同事印象

  她总给人一种温暖平和的感觉

  宋女士是F女士的同事。她说,在同事眼里,F总是带给别人一种温暖平和的感觉,华商报报道后,公司一直有人猜测,那个给老人送早餐的好心女士是F。

  “有同行以前偶尔提起过。我当时也觉得,如果这个人是我们公司的,那一定是她。”宋女士说,最终向F核实过之后,她还是很震惊的。因为,她从未想过,这样让人感动的事情,竟然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这样一位感动了众人的女子,就是一起共事的同事。而且,不知不觉中已经持续一年多了。

  宋女士说,后来全公司都知道了F给老人送早餐的事,特意开了学习会,号召大家向F学习。公司负责人很重视这件事,很快筹集了4万元,一位老总还拿出1万元,专门成立了爱心基金。公司决定,以后员工迟到等缴纳的罚款,都将纳入爱心基金。宋女士说,公司正在多方了解摸底,准备联系对口捐助单位,长时间进行帮扶捐助,“没想到F的爱心可以这样传递开去”。

  >>受助老人

  这个女娃好得很 真的可好啦

  昨日中午,华商报记者再次找到68岁的周德莲,老人一听到送早餐的好心女士找到了,立刻高兴起来。“她在哪儿工作啊?到底叫啥名字?”周老太说,女子从来不说自己叫啥,报纸报道后,一切还和原来一样,女士还是来看她,还是放下早餐就匆匆离去。国庆节放假前,女士给了她50元,让她过节买饭吃。

  说起F女士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她不断地重复:“这个女娃好得很,哪里能找这么好的娃,真的可好啦!”

  小区的居民也对女子的善行连连称赞,大家说女子不仅仅给老人送早餐,还隔三差五给老人买来各种日用品、水果,从香蕉到洗发膏、洗衣粉,特别齐全。周老太说,六年来她一直都在这个小区里收废品,但是人们几乎都不收她的钱,总是主动将废品拿给她,让她拿去卖。老人感叹道:“小区里好心人太多了。”

  周老太说,她两个儿子都在城里打工,生活得挺不容易。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她说:“大家都对我这么好,我心里暖暖的,每天不管干啥都高兴得很。”

  >>记者手记

  一种真实的近在眼前的温暖

  采访中,我问F女士,你在生活中一直都这么温和吗?她大笑起来:“其实在我家人跟前,一直是很任性的。人是立体的,是会有很多面的。”她说,给老人送早餐的事,也带给了自己一些改变。以前出门,她总是应付地拥抱一下父母,而现在,她发现自己变得和缓了,开始非常用心地和父母交流了。

  我悄悄问了F女士的收入,说真的,在西安这座城市,算是中等。她说,她对自己的收入是满意的,够花就行了,还可以有时间去做很多事情。她安静地说,周末不上班时,她经常会在家感叹,深感自己是幸福的,有自己的房子,能随自己的心去生活,真的特别好。

  因为她的这种满足和乐观,采访中,一种真实的,近在眼前的温暖,始终包围着我。

  华商报记者段晓宁 实习生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