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剑”受关注 市民想问问凉皮为啥越吃越贵

\

\

  “‘华山论剑’还有门票吗?专业人士能不能给咱解释下,西安市民收入为啥赶不上物价?”“2014华山论剑·全球资本大势与中国经济高峰论坛”受到市民广泛关注,抢票热线开通以来每天电话不断,华商报官方微信报名人数连日增加。截至发稿,微信报名超过1200人次。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中,收入、物价、房价居前三。从中年人到年轻人,从政界到学界,从企业老板到普通市民,读者、微博微信用户纷纷热议“华山论剑”,直接提出热点问题互动。

  由华商报和陕西豪盛置业有限公司举办的“2014华山论剑·全球资本大势与中国经济高峰论坛”,自10月20日公布报名和互动方式以来,参与人数连日增加。

  华商报新媒体互动平台活动和抢票受到用户热情参与。华商报官方微博、微信平台推出了2014“华山论剑”幸运读者大征集,华商报官方微信超1200人次留言报名或参与报名和答题活动。工作人员展示近期留言时介绍,光经济小常识问答,就吸引了140屏留言报名,按一屏6人算,参与报名人数超过840人。

  昨天一大早,读者王先生打来电话说:“你们这华山论剑是一票难求呀。我是华商报的读者,加了华商报微信,也留言参与了,但还是不放心,所以再打电话报个名。”

  故事1

  一口气谈了自己对8个问题的理解,期待能有机会现场提问

  10月20日上午9时刚过,华商报读者呼先生第一个打来电话。“一碗凉皮5块钱挡不住,真是原料、人工涨了吗?有人说是连锁反应,深层原因是啥?”他举例说,普通上班族一个月工资2000元,交完房租水电费,都不敢逛大商场。

  张先生是西安城东一家公司的退休职工,他看了华商报刊登的八大经济话题后说,自己关心收入、房价和物价,随后一口气谈了自己对8个话题的理解,期待能有机会现场提问。

  比如谈到房价,他认为今年房价进入转折期,省会以上城市房价几乎都在涨,刚需可以出手买房,投资客要小心,前几年那么高的涨幅很难再出现了。

  此外,对于调侃大妈买黄金还是跳广场舞,他认为,锻炼身体就是最好的投资,可以少买点黄金。“只是个人想法,还想听听‘华山论剑’论坛上专家咋说,需要啥条件才能报上名?”他很期待有现场提问的机会。

  故事2

  读者想提问姚景源:收入为啥涨不过物价

  康先生是在西安工作的一位老干部,他说,目前是全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统计局前几天发布的前三季度GDP增速低于7.5%,而且前三季度消费增速放缓,经济增长不及预期,不知道第四季度会不会攀升,经济走势跟人均可支配收入、民生直接相关。为了报名,他特地念了三次自己的电话,希望有机会参加论坛。

  张先生在西安做生意,他对两位嘉宾比较熟悉。“姚景源是统计和分析专家,最熟悉数据,马光远言辞比较犀利,能根据现象得出结论。”他说,自己比较熟悉嘉宾的演讲风格,想问问在经济新常态下,陕西怎样抓住机会?普通市民有哪些机会?收入为啥涨不过物价?“有机会我一定会提问姚老师。”

  现在多数人的收入在提高,很多市民都买了家用轿车,西安的轿车数量在增加,这次华山论剑的唯一指定用车新丰泰集团在陕西的销量连年增长就是很好的证明。同时,也有市民有一些疑问,华商报微信用户邢女士说,感觉啥都在涨价,就是工资不见涨。“经常说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我看未必,身边人的贫富差距拉大了。啥时才能都过上有品质的生活?”

  故事3

  有读者想问马光远:西安房价会涨吗?

  “最近几天A股连续调整,不知道专家对四季度股市走势有啥看法?”股民朱先生想提问马光远,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降准的可能性大吗?啥时会降准?

  华商报微信用户李媛是一位上班族,她问:“一个月工资2000元刚够交孩子一个月的托费,这种状况啥时能改善?”

  昨晚7时,市民张先生打电话问能否报名。“如果有机会我想请教马光远老师,西安房价近期会涨吗?对西安的商业地产运营有啥建议?”

  故事4

  一家三口齐上阵,参加活动回答问题一个不落

  昨日,经济小常识获奖名单公布后,市民王女士乐呵呵地来到华商报社。“‘华山论剑’的三个活动我都参加了,绝对算热心读者和幸运读者。”她告诉华商报记者,自己家住西安城北文景路附近,花了将近40分钟,转乘了两路公交车才赶到报社。

  看到报纸和华商报微信平台的高峰论坛活动后,王女士特别跟丈夫和女儿都说了,扫了华商报微信,抢票和有奖问答一个不落都参加。

  “不瞒你说,看到报纸我就跟女儿讨论‘哪家上市公司是陕西的’这道题,还有CPI全称是什么,竟都答对了,”王女士高兴地拿出手机,给记者翻看这几天给华商报官方微信报名的留言,以及经济小常识答题的消息记录。记者看到,她三天答了三次题,只是上市公司的一道题答错了。

  “你们的活动普及经济常识,还教我们投资理财,像买基金需不需要手续费这道题比较贴近老百姓。参加你们的活动,感觉跟经济靠得更近了。”王女士高兴地说。 华商报记者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