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桥一隧”之外,南京人“千呼万唤”的另外一条过江通道,南京长江五桥建设终于有眉目了。记者昨日从该市重大路桥建设指挥部获悉,南京长江五桥项目工作可行性报告正在制定当中,预计明年可开工建设。
据了解,南京长江五桥,又称梅子洲过江通道,是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五桥一隧”跨江通道之一。长江五桥选址在南京长江三桥下游约5.5公里处,距离下游纬七路过江隧道约3.8公里,是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司《长江干流桥梁(隧道)建设规划》中的一条重要的公路过江通道,也是南京市城市快速交通内环成环成网的控制性过江通道工程。
梅子洲过江通道南岸先导段的青奥轴线段起于江山大街与滨江大道的交叉口的江南工作井,在江山大街地面以下三层位置下穿滨江大道,经过青奥轴线地下空间,下穿经过燕山路、江东路、庐山路后与南京绕城公路油坊桥互通地面相接,全段均为明挖隧道路段。而过江“主通道”建设工程,起点位于浦口区五里桥互通,沿北侧规划预留通道方向由北向南依次与立新路、芝麻河、丰子河路、南航河、新民路、滨江大道相交,之后主线跨越长江,经梅子洲后,下穿夹江,终点与南岸青奥轴线起点衔接,形成一条完整的过江通道。项目全长约12公里。与南京其他过江通道一样,长江五桥也拟设收费站,全线将设一座收费站,位置初定在南航河与新民路之间。
作为梅子洲过江通道连接线的一部分,青奥轴线江山大道主隧道未来将直通南京第6个公路过江通道。届时走这条全线无红灯的快速路,从油坊桥到青奥公园只需几分钟。而过江通道夹江部分建成后,将成为主城到江心洲的第二条免费公路通道。根据规划,到2020年,江北和主城的跨江通道将增加到11条之多。近几年建成的包括纬三路隧道、长江四桥、梅子洲过江通道等。
当天下午,记者与市重大路桥建设指挥部取得联系,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南京长江五桥的建设项目正在制定工作可行性报告,报告出台后还要报至市发改委,然后上报市政府、省政府以及国家相关部门,“最快今年年底有望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复,预计明年将开工建设”,该负责人介绍。
人口
2020年前将人口总量控制在950万
从1060万人到950万人,这是晨报记者在《南京市区域城市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发现的最大变化之一。记者查阅到,在5年前南京曾经公布过一份《南京市区域城市化规划》(2010-2020年)。在这样的一份规划当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南京市域总人口将达1060万,成为一座“千万级的城市”。
当时有关方面给出的解读是,南京建设上千万的“特大城市”,是现实的人口集聚速度促成的,也是城市定位和发展需要。届时将通过城镇合理布局和公共交通导向化解交通、环境难题,同时“畅享”城市集聚带来的高效率。
不过,在昨天公布的《南京市区域城市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版本当中,人口总量的数字却变成了950万左右,并且提出城镇化的水平要稳定保持在83%左右。新的规划让南京止步在了千万级大城市的“门外”。
对此,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13年,南京城市化率达到80.5%,位居全省第一,已经进入城市化内涵发展期,正在由注重城市化外在形态建设向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发展。至于为何要控制南京人口的发展,该负责人表示,主城人口的发展如果不加以控制,那么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市民的需求。《规划》明确南京区域城市化的指导思想,是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城市的发展也要以人为本,因此像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还是要对人口进行一些控制。
城市化
今年江宁、原江浦、原六合户口与市区通迁
据了解,目前南京城市化率已经超过80%,服务业增加值超过50%,已进入率先实现现代化、加快城市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
不过,由于南京长期以来偏重城市的经济功能,导致城市在布局、质量和功能上相对不足,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城镇户籍人口比重只有62.5%左右,北部和南部四个区仍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农村地区,城市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从追求人口的数量到追求城市的合理结构以及功能提升,此次《规划》拿出的药方是区域城市化。具体来说,首先就是把有序推进常住人口市民化放在了重点任务的第一位,明确提出:到2020年解决好三个200万人的问题,一是实现约200万常住人口市民化,二是引导约200万人进入新城新市镇,三是实施约200万人的棚户区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和宅基地置换。
户籍政策方面,南京将加快实现全域户籍通迁,今年将实现江宁、原江浦、原六合户口与市区通迁,并将在明年实现溧水、高淳户口与市区通迁。通迁后,老三县的居民户口迁往主城区,将打破“购房面积超过60平方米”的限制,按市内户口迁移规定办理手续。
同时,南京将对往届全日制高校毕业生按不同条件,分层次落户,取消在宁高校应届毕业本科生落户限制,对创业人才准予本人落户变为家庭落户,以尽可能多地吸纳人才。
布局
划定功能区域,为南京建设副城
而为了解决人口密度过高的问题,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是《规划》提出的另一项重点任务。在主城现代化建设方面,要重点打造河西城市新中心,整体提升金融、科技、会展、文化、商务产业发展水平,推动老城部分功能向河西转移。金融城一期、二期和国际博览中心二期、三期等工程都将在2017年前建成。
同时,南京将突出铁北、下关滨江、高铁枢纽、燕子矶、铁心桥—西善桥寺、麒麟科技创新园等片区的改造提升,着力改变当前“城中村”破败混乱状态。下一步,南京城市将进一步“南拓北展”,今年全面启动江北新区各项建设,2020年初步建成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市化示范区,远期建成现代滨江田园智慧新区。同时引导原南部新城区域逐步融入主城,建设体现生态低碳发展特色的南部地区。
《规划》还明确南京将建设以东山副城、仙林副城和江北新区核心区等分担中心城区功能的副城,以及一批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及配套完善的新市镇
《规划》还提出要建设配套完备和特色彰显的新市镇。其中,淳化、秣陵、谷里、石湫将重点发展为都市区服务的科技、教育、休闲娱乐等配套功能;横溪、汤泉、竹镇、八卦洲、东屏、桠溪等建成特色化的都市休闲度假基地;横梁、永宁、柘塘、东坝等依托仓储物流和先进制造业,形成产业专业化、生活便利化的新市镇。
环境
控制开发边界,实现碧水蓝天
《规划》还提出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一系列约束性指标,包括到2020年,确保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小于100平方米;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从目前的55.3%上升到90%;地表水好于III类水质的比例要从53.6%上升到80%等。提出将加强生态空间保护,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守生态红线,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等具体举措。
《意见》中还明确,严禁不符合主导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更大力度保护区域生态资源,加快滨江、紫金山—玄武湖、栖霞山等区域的保护和开发,在敬畏中守护历史文化名城和自然生态保护“两条底线”。
《意见》将古都保护、独特风貌和风景名胜区保护以及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打造为保护南京生态和文化两大重要品牌。其中明确推进南捕厅、门东、门西、高淳老街、六合文庙等历史街区更新和传统风貌保护;以及大遗址、明城墙、民国建筑群保护和明外郭建设,传承好“老祖宗的遗产”,彰显城市文化价值。
民生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构建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
《规划》提出要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主要亮点包括: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同城同待遇;到2020年,随迁子女与户籍学生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参加升学考试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的比例达到100%;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职工平等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纳入住房补贴范围。
而在《意见》中,也明确要求继续加快轨道交通建设、道路建设、港口和航道建设等工程,以轨道交通引导建设空间集聚、以公共交通引导功能布局优化、以交通枢纽引导城市建设发展,构建便捷的生活服务和公共交通体系。
今年,南京已建或将建成地铁10号线一期、宁高城际一期、宁天城际一期,明年4号线一期,后年建成宁和城际一期,2017年建成宁高城际二期(高淳段、溧水段);将启用南京汽车客运新站,规划建设马群、泰冯路、城西路等停车换乘中心;将启动龙潭港疏港公路,加快四大公用港区的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