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卷入黑心油事件
统一卷入黑心油事件仍在售,源头依然为顶新集团。继康师傅泡面被曝使用黑心油,遭到富士康抵制,被赶出大陆工厂后,这次康师傅的对手企业统一泡面又再次卷入黑心油事件。虽然,统一企业声称问题产品已经下架,但有网友发现该产品依然在天猫有售,并没有完全下架。
黑心油事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涉事的企业越来越多。而对于黑心油的来源,台湾统一声明那批问题油竟然又是从顶新集团代购的!
统一企业表示,他们在今年6月新进了一批5.57吨的精制牛油,原本他们是向“统清股份有限公司”购买的,但统清股份有限公司的货源又来自“顶新制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所以说到底,这次问题油的源头又是来自顶新集团!
这次统一恐怕损失惨重,涉事的产品高达19款,若要全部停止售卖,恐怕要损失成百万。目前,台湾统一称已经开始实施预防性下架,这次也算是自作自受,是祸躲不过,统一是亏定了。
但说到底这也是统一咎由自取,为了节约成本,不惜使用问题油,如此有害健康的产品被用户过量食用,将产生什么后果,谁也无法预想,毫无良心的企业做事太过分,接受教训也是理在当然,监管部门应该加大打压力度,找出源头。
据了解,顶新集团被曝出的问题牛油是从越南大幸福油脂公司购买的,源头在这里,监管部门就应该抓住机会,将越南大幸福油脂公司拉入黑名单,禁止其再次出口中国。
黑心油和我们平常用的食用油有区别吗?具体区别在哪些方面?
在介绍区别之前,首先要给大家介绍评价油脂的两个重要指标:酸价和过氧化值。酸价是体现油脂里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指标,过氧化值是体现油脂中活性氧的物质的量的指标。二者都反应了油脂的氧化酸败程度,数值越高,质量越差。因为不知道台湾地区的具体标准,以下的比较以我国的国标或行业标准为准,因为这几项标准我国基本上和世界是接轨的。
工业用猪油和食用猪油

表1:工业用猪油和食用猪油的比较。参考标准:《GB/T 8935-2006 工业用猪油》《GB/T 8937-2006 食用猪油》
台湾黑心油事件最开始被曝光的是强冠公司的香猪油,其原料一部分来自于从香港进口的工业用猪油。从上表可以看出,工业用猪油和食用猪油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其来源的不同。食用猪油的来源要求很严格,只能是新鲜、洁净和完好的猪的脂肪组织,而工业用猪油的来源就比较广泛了,猪的各个组织成分都可以。其次,工业用猪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指标远高于食用猪油。
饲料油和食用油
如果说工业猪油跟地沟油的关系还不是很大,那么饲料油和地沟油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按照《NYT 913-2004 饲料级混合油》的规定,饲料级混合油(以下简称“饲料油”)是指餐饮业和食品业用后的植物油与动物油的混合物,经去水、去渣,但无脱色及脱味处理,只被用于饲料生产。从这个描述可以认为,饲料油可以来源于地沟油,但是还需要经过加工达到一定的标准。

表2:饲料油和食用植物油的比较。参考标准:《GB 2716-2005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NYT 913-2004 饲料级混合油》
通过以上对比可知,饲料油和食用植物油最大的区别也是来源的不同。饲料油来源自餐饮废弃油脂,这种油脂我们通常叫“地沟油”,是绝对不允许用作食用油的加工原料的。其次食用植物油在酸价、过氧化值、含铅、含砷、农药残留等各个方面都比饲料油要严格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强冠、顶新公司的终端产品按照食用猪油、食用植物油的标准并没有被检测出问题,说明他们通过加工手段,让原先的工业猪油和饲料油达到了食用油的标准。
食品安全究竟应该怎么来监管
今年以来,大中华地区相继发生了两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一起是大陆地区的上海福喜事件,另一起就是席卷了港台的黑心油事件。这两起事件都有一些共同点:1、事件爆发都源自暗访和举报,并不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发现的;2、其产品在终端检测都是合格的,问题出在上游的原料收购及加工环节;3、涉事企业很多都是大企业,不是以前经常出现在食品安全事故新闻中的小企业、小作坊。
事件发生之后,民众总会发出加强监管的声音。如何加强监管呢,无非就是更强的检查力度、更严的检测标准。但是这一切真的能够保证食品安全吗?前些日子某政协委员在微博上声称要当某家乳品企业的监督员,其监督方法就是去市场上购买终端产品然后去独立的第三方送检。这件事情在食品行业人士看来只是一个笑话,终端产品能够通过检测,这对于现代食品企业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了,以目前国内食品行业的现状来说,大企业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的不合格产品出厂,即使是以上提到涉事的福喜、强冠、顶新等企业,他们的终端产品都没有被检测出问题来。
对食品而言,其安全的保障不是来自于终端产品的检测,那只是最后的一道安全防线而已。真正能够保障食品安全的,是整个产业链环节中的“过程控制”。这个过程控制包括原料采购、原料储存、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加工操作规范、成品储运等一系列环节。以黑心油事件为例,强冠、顶新等公司在原料采购上就出了问题,采购了不能用于人类食用的原料,尽管他们通过后续的加工等手段让终端产品可以通过检测。上海福喜公司则是在加工过程的环节中没有遵守良好的操作规范,有使用过期原料、篡改生产日期等违规行为,尽管他们最终的产品也可以通过检测。
食用行业有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合格/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把过程控制好,终端产出合格产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仅仅依靠更强的监查力度,更严格的检验手段,都无法确保食品的安全。目前国内的食品企业也引入了第三方监督,就是对其过程控制加以监督,比如AIB(美国烘培协会)审核。AIB为食品供应商专门制定了一套《AIB食品安全统一标准》,这套标准包含了对食品供应商的品质与安全卫生保证能力的考核要求,包含了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加工设备、操作规范的考核要求。AIB的审核标准得到了消费者及北美食品零售商的广泛认可,进而被许多全求食品零售商和采购集团用来作为对供应商实施准入的一道门槛。
我个人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并不悲观,我认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一直在提高,只不过在这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需要去一一解决。保障食品安全,不仅是全体民众关心的话题,也是需要我们每一个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责任。对此,我很有信心!
●路边小店 黑心油还用来炸油条
“我们的油送给了炸油条的 ,还有中韩附近的工地!”窝点位于黑龙江中路的油贩子徐某被执法人员查处后,虽然当时很紧张,但面对执法人员询问,还是主动坦白了自己的行径。徐某说,他进的油比别人的油每斤价格便宜一两角钱,这样自己可以多赚点,他把油送往路边店和油条摊,对方还说这种油炸出来的油条颜色发黄,很好看。
油贩子徐某告诉执法人员,他去年一直在河西社区附近的一个大油贩子处拉油,然后批发给一些路边小店和油条摊,还有一部分送往工地,因为有时候缺货,他从今年年初开始到通榆路附近的批发点去拉“便宜油”,一般每次能拉1400斤左右,两三天时间卖完后再回去拉,被记者发现时,他已去拉了两三个月的时间。
徐某说,之所以去这两处地方拉油,是因为他们的油每斤便宜一两角钱,这样自己可以多赚点,而且路边店和油条摊还说这种油炸出来的油条颜色发黄,很好看。
徐某还告诉记者,其他一些同行,则给中韩附近的一些酒店、烤肉摊供货。相比这些同行来讲,他做的只是小生意。
●利益驱使 饭店默许“动物油”进店
这些掺了动物油的植物油,普通市民因为不了解,可能鉴别不出来,那么每天使用大量食用油做菜的饭店老板、大厨也看不出来吗?对此,记者专门咨询了多家饭店的老板,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青岛饭店餐饮总监、国际烹饪艺术大师苏国渊有着多年的酒店管理经验,他告诉记者,虽然普通市民难以判断出油的质量,但作为酒店厨师和管理人员,还是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的。一般大型酒店都习惯用知名品牌的产品,一是用起来放心,二是如果真的出现质量问题,便于追究供油企业的责任。但大品牌的植物油,价格相对要高一些,比如他们酒店购买的花生油,每斤价格为9元钱,明显高于市场价格,而一些中小型酒店为了节省成本,可能会选择一些价格比较低的食用油,这就给了那些批发劣质油的贩子可乘之机。
“虽然使用了劣质油,老板未必都清楚!”提到为何黑心油能畅通无阻地送往酒店时,苏总监说,现在一般酒店都有专门负责采购的人员,有的酒店是厨师长出去进货,如果采购人员认为这种油可以用,不会出现问题,老板一般都会同意,而且一些油贩子为了拉拢客户,还会用一些手段讨好采购人员,所以采购人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老板和客人没有意见就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老板明知油有问题,为了贪图小利还是照进不误,虽然长期食用对人体不利,但在酒店吃几顿饭,也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当形成这样一条利益链条时,这些黑心油贩的生意就做得很顺畅了。
支招 正宗植物油四招能辨别
“这些商贩太缺德了,竟然在花生油里加上用鸡肠、鸭肠、病死动物尸体提炼出来的黑心油,这不是要害死人吗?”本报3月22日刊发了《 掺入劣质动物油 兑出“腥味植物油”》一文后 ,不少读者纷纷来电谴责黑心商贩。还有的市民表示,自己以前也在农贸市场内买过便宜油,看了报道后 ,非常担心,想知道以前买的是不是黑心油。
那么,应该如何区别正宗的植物油和掺了动物油的植物油呢?
青岛饭店餐饮总监、国际烹饪艺术大师苏国渊告诉记者,辨别正宗的植物油,一是闻味道,正规植物油,比如花生油或者豆油(资讯,行情),本身都会散发一种醇正的香味 ,而掺过其他劣质油后 ,会有混合的味道或者其他异味。
二是看颜色,好的植物油上下一色,肉眼看起来比较清澈,动物油的颜色则比较浑浊,放到锅里加热后,动物油则显得比较粘稠。
三是看凝固状态,一般好的植物油要在零下10摄氏度才会完全凝固,而动物油到了零摄氏度就已经凝固了,而且植物油即使有些凝固,也很容易从桶里倒出来,动物油则相反。
四是购买食用油时,还要看加工企业是否具有有关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