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萧后凤冠运西安修复 拍X光照发现四根发钗

872187_副本_副本.jpg

  萧后冠饰出土时的样子

  今年7月,隋炀帝皇后萧后的冠饰从扬州运往西安修复,当时引发了多方关注。目前,修复工作进展如何?

  昨日,华商报记者从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了解到,专家在给冠饰做X光探测后,发现了四根发钗和一些带状物,对其外形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最新进展:萧后冠饰轮廓显现

  去年,隋炀帝墓在江苏扬州的发掘震惊全国,其中隋炀帝萧后墓葬出土的冠饰,国内罕见,但保存状况极差。

  从残留痕迹判断,冠饰原来放置在一个漆盒中,但漆盒已完全腐朽,仅存痕迹。从考古清理出来的情况来看,萧后冠饰整体呈不规则球形。能够看到暴露在外的花柄、花托和花蕊,均用不同的材料打造成。但铜质花柄遭严重腐蚀,或残断,或变形;鎏金铜片花托完全腐蚀,或破碎,或移位;玻璃质花蕊严重风化、表面粉化,且脱离原位。

  为使这一极为珍贵的出土文物得到科学保护,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合作,对萧后冠饰开展系统的保护与合作研究。之所以选择在陕西修复,是因为陕西曾经修复过唐代李倕(音chuí。唐朝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五代后人)的冠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此次萧后冠饰的修复,还是由曾修复李倕冠饰的三秦学者杨军昌研究团队担当。

  杨军昌告诉华商报记者,目前他们为冠饰做了X光,透过X光片,萧后冠饰轮廓已清晰显现,他们对其外形结构已有了初步认识。

  与此同时,专家还在冠饰上发现了四根发钗以及一些棱齿边的带状物(或与佩戴有关),这些新发现为日后的三维模拟复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修复:先在电脑上建模型

  如今,萧后冠饰还保存在厚厚的石膏之中,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一边进行着各种检测分析工作,一边尽可能地将石膏减薄。当年,中德文物保护专家合作用了约两年时间,才完成了唐代李倕冠饰的修复与研究工作。

  杨军昌说,李倕冠饰的修复和复原,专家们也留有遗憾和教训,比如,虽然所有饰件位置的确定都有考古依据,但有的饰件位置可能仍不是原始位置。主要是因为李倕冠饰在出土时,由于墓葬填土的挤压,已经变形,有些饰件也发生了移位,尤其是有机质材料,比如纺织品已经完全“土化”。这次面对级别更高,保存相对完整,修复难度更大的萧后冠饰,同样要用大约两年的时间来开展修复与复原研究。杨军昌和他的研究团队计划首先完成各项无损探测,比如X光探伤、工业CT检测,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萧后冠饰结构研究,另一方面开展实验室考古,以使萧后冠饰得以尽可能地完整复原。

  在建立模型、专家意见、考古依据和样品分析检测结果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萧后冠饰的“原始结构”之后,才会将冠饰从石膏中取出,开始正式的修复与复原工作。这次,杨军昌决定实验室清理工作要更慢一些,要让科学数据和分析结果“说话”,少留遗憾。

  >>新闻链接

  我省已修复过2件唐冠饰

  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冠饰代表其身份,色彩绚烂,雍容华贵。白居易曾在《霓裳羽衣舞歌》中咏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目前出土的隋唐妇女冠饰较为罕见,大多已无法复原。目前可见的凤冠实物最早为明代,图像资料最早为宋代。

  目前,杨军昌团队已修复了2件唐代冠饰。其中一件就是2001年至2003年,在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发掘清理出的李倕冠饰。当时,这件冠饰与墓主头骨紧紧依偎。

  为再现这件唐公主冠饰,省考古研究院邀请十多位中德专家携手进行修复。研究人员对相关实物资料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模拟再现,确定了冠饰的组合、垂悬方式,并参考古文献和壁画等资料,最终将李倕冠饰成功再现。这件头冠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等,宝石类型主要有玛瑙、珍珠、琥珀、绿松石、玻璃、螺钿等,几乎用尽了唐代可能用到的所有装饰材料。

  修复后的头冠重800余克,大大小小有370多个零件,带有浓郁的西域风格,金碧辉煌,令人赞叹不已。这么重的冠饰天天戴吗?专家说,只有参加正式的大典或接受皇帝封赏时才会戴,平时都佩戴轻巧的头饰。

  此外,杨军昌团队近日还修复一件唐代贵妇的“裴氏冠饰”,这是继李倕冠饰之后,修复的第二件唐代贵族女性冠饰。“裴氏冠饰”出土于西安唐代阎识微夫妇墓,从随葬品组合情况来看,专家推测有可能为皇家御赐。

872185_副本.jpg

萧后冠饰 图为X光下四根发钗。

  >>延伸阅读

  《隋唐演义》中的绝世美人 小说中的她一生嫁过6次

  萧后何许人也?在小说《隋唐演义》中,萧后被称为萧美娘,可见其美貌。萧美娘此人是《隋唐演义》中原创的,她性婉顺,好学能文,此女天生丽质,娇媚迷人。在一些电视剧和小说评书里,是被王伯当所杀。而在老版小说隋唐演义中却几经辗转,一生嫁过6次,最后被唐太宗李世民从突厥救回,在60多岁时成为李世民的妻子,死后李世民下旨让其与隋炀帝合葬。

  据《隋书》记载,萧后为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曾孙女,西梁孝明帝萧岿之女。萧后与杨广成婚时约16岁,18岁时生下长子杨昭,与杨广维持了36年的婚姻。在隋炀帝杨广被杀之后,萧后携孙子杨正道先后流落于窦建德义军、突厥、唐王朝等数个政权,但并未改嫁。

  华商报记者周艳涛

  下一页:

  隋炀帝墓出土文物亮相 隋炀帝的牙齿也在参展行

\

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首亮相 杨广的牙齿也在展品行列

  图为展品隋炀帝的牙齿。

  4月16日,隋炀帝墓出土文物特展在扬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开展,主题为“流星王朝的遗辉”,展期三个月。这是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首次公开亮相,展出隋炀帝墓及萧后墓出土文物百余件。

  文物展向公众免费开放,但参观者需要在展厅入口处领取纪念票,凭票入场。 

\

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首亮相 杨广的牙齿也在展品行列

  图为展品双人首蛇身俑。

  4月16日,隋炀帝墓出土文物特展在扬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开展,主题为“流星王朝的遗辉”,展期三个月。这是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首次公开亮相,展出隋炀帝墓及萧后墓出土文物百余件。

  文物展向公众免费开放,但参观者需要在展厅入口处领取纪念票,凭票入场。 

\

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首亮相 杨广的牙齿也在展品行列

  彩绘甲骑具装俑

  4月16日,隋炀帝墓出土文物特展在扬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开展,主题为“流星王朝的遗辉”,展期三个月。这是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首次公开亮相,展出隋炀帝墓及萧后墓出土文物百余件。

  文物展向公众免费开放,但参观者需要在展厅入口处领取纪念票,凭票入场。 

\

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首亮相 杨广的牙齿也在展品行列

  展品十三环蹀躞金玉带。

  4月16日,隋炀帝墓出土文物特展在扬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开展,主题为“流星王朝的遗辉”,展期三个月。这是隋炀帝墓出土文物首次公开亮相,展出隋炀帝墓及萧后墓出土文物百余件。

  文物展向公众免费开放,但参观者需要在展厅入口处领取纪念票,凭票入场。 

  下一页:隋炀帝墓穴探秘

\

  11月16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

 

\

  这是二号墓(萧后墓)内的女性骨骸和随葬品(11月16日摄)。当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江苏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此前在该市发现的疑似隋炀帝陵经过考古发掘论证,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今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墓志清楚写着“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样。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新华社记者孙参 摄

\

  这是二号墓(萧后墓)内的女性骨骸和随葬品(11月16日摄)。当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江苏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此前在该市发现的疑似隋炀帝陵经过考古发掘论证,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今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墓志清楚写着“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样。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新华社记者孙参 摄

\

  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江苏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此前在该市发现的疑似隋炀帝陵经过考古发掘论证,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今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墓志清楚写着“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样。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新华社发

\

  这是11月16日拍摄的隋炀帝墓2号墓出土的铜编钟。 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江苏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此前在该市发现的疑似隋炀帝陵经过考古发掘论证,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今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墓志清楚写着“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样。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新华社发

\

  这是11月16日高空拍摄的隋炀帝墓1号墓(下)、2号墓全景。 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江苏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此前在该市发现的疑似隋炀帝陵经过考古发掘论证,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今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墓志清楚写着“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样。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新华社发

\

  这是11月16日拍摄的隋炀帝墓1号墓出土的陶俑。 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江苏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此前在该市发现的疑似隋炀帝陵经过考古发掘论证,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今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墓志清楚写着“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样。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新华社发

\

  这是11月16日拍摄的隋炀帝墓1号墓西耳室陶俑出土的情形。 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江苏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此前在该市发现的疑似隋炀帝陵经过考古发掘论证,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今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墓志清楚写着“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样。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新华社发

\

  这是扬州原有“隋炀帝陵”的神道、祭台(图片中部绿色长台)及陵墓(远处山包)(摄于4月16日)。这处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是由清嘉庆年间大学士阮元经考证并出资修复的。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该处经过多次整修,成为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 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江苏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专家一致确认,此前在该市发现的疑似隋炀帝陵经过考古发掘论证,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墓葬中不仅出土大量随葬品,还发现了两颗男性牙齿和女性人骨遗骸。今年3月,在扬州市西湖镇司徒村曹庄一房地产建设项目中发现两座砖室墓,出土了铜制的衔环铺首以及金镶玉腰带,墓志清楚写着“隨故煬帝墓誌”等字样。考古专家推测,该墓志表明墓主为隋炀帝杨广。新华社记者孙参 摄

\

  11月16日,国家文物局和中国考古学会在扬州组织召开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中国考古界权威专家黄景略、徐光翼、王巍等十余人参加了论证会,专家一致认定,扬州曹庄隋唐墓葬为隋炀帝墓,是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当天下午,中国考古学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一成果。

\

  会前,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考古工地,查看了出土文物;会上,考古发掘领队、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汇报了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情况。

  截止目前,联合考古队完成勘探面积109000平方米。其中一号墓为方形砖室墓,由主墓室、东西耳室、甬道、墓道五部分组成。墓葬通长24.48米,东西连耳室宽8.22米,残高2.76米。墓室用砖与隋代江都宫用砖一致。墓志上已经识读出的文字包括“隋故炀帝墓志”等内容。

\

  除墓志外,墓中还出土了玉器、铜器、陶器等珍贵文物100多件(套)。墓内两颗牙齿经鉴定为50岁左右男性个体。根据出土的随葬品,结合文献记载,确认一号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

\

  此前被误判的隋炀帝陵大门

\

  隋炀帝画像


他们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