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附中学生投稿作文:我们家的蜗居时代

  华商网作文频道开通之后,得到了不少家长、老师、同学的关注,近日,就读于西工大附中初一年级的李鼎浩同学,辗转向小编投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为了自己的学业,老爸老妈几度搬迁、无限辛酸的场景。小编也从这边文章中读出,00后小孩的感恩之心。正文如下:

  我们家的蜗居时代

  西工大附中初一 二十三 李鼎浩

  指导老师 王蓉

  孟母三迁,这是儿时读三字经时,妈妈用白话讲给我的故事,当我渐渐长大,才逐渐明白这个佳话背后所蕴含的浓厚亲情,和父母在子女身上,所寄予的厚望。因为,在我的求学路上,我的父母也上演着现代版的“孟母三迁”,他们为了我,也多次搬家,这其中蕴含的浓浓爱子之情,让我深深感动。

  2007年随着妈妈的工作调动,我从农村来到了西安这座陌生的城市,年幼的我,稀里糊涂住进了一个小得只能放的下一张床的房间里。屋子虽然狭小,但和爸爸妈妈挤在一起,我感到很温暖。后来才知道爸爸妈妈为了让我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能在单位附近上幼儿园,才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租了这么一套房子。

  看着我一天天的长大,为了给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爸爸妈妈决定缩衣节食,在西安买一套房子。由于经济原因,他们只得在较偏远的地方找房子。终于,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搬进了属于自己的家。

  我们家的房子比以前宽敞、漂亮,可是离我上学的地方远。每天早晚都得坐公交车上学。幸好由于地方比较偏远,小中巴车在我们这一站,上下车的人不是太多,坐车比较容易,上学还比较方便。我和妈妈这一跑就是三年。

  转眼间,我上四年级了,西安市由于飞速发展,导致人口激增。原来冷清的小车站变得热闹起来,早晨上学等车时,靠站的中巴车几乎辆辆爆满。我们经常是早上六点多等车,到七点多都挤不上车。而且早晨是上班、上学的高峰期,出租车也很难打上。妈妈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上学的时间往前提,这样一来,我和妈妈几乎每天上学、回家都是起早贪黑,甚至是披星戴月。

  到了四年级,因为课程变了,作业量也大了,我每天回家本来就迟,等做完作业已经很晚了,第二天早上还得早早起来。这让我疲惫不堪。一个早上,我太累了,实在不想起来,就喊叫:“要是住在学校门口多好!”当时我并没有把这句话当回事,只是一时太累,想发泄一下喊了一句罢了。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父母亲听了我的话后,就开始在学校周边找房子。没过多久,房子找到了,我们搬了第二次家,这次搬家纯粹是为了我能多睡一会儿,能吃上妈妈做的可口饭菜,看着默默付出的爸爸妈妈,我心里酸酸的。

  搬到学校附近后,的确方便了,父母看在眼里,为我做出了长远的打算,将来孩子还要在这里上初中、高中,如果老租着这么高价的房子,家中的经济也吃不消。干脆卖掉旧房子,在学校附近买一套房子,哪怕小一点儿也行。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我上六年级的第二学期,我们搬进了新家。同时父母也为我的初中生活做好了准备。

  而当时的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上西工大附中。为了这个目标,我也一直默默努力着。今年,我参加了5月31号的小升初考试,没有想到居然被西工大附中录取了,爸爸妈妈也特别高兴。

  上了西工大附中的我,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天天都得背着重重的书包挤公交,。一天下来,只挤公交一项,两个小时就没了。更要命的是到西工大附中的路上经常堵车。这一堵,即使出门再早也有可能迟到。爸爸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经过反复斟酌,最终还是忍痛割爱,为了我舍弃新房再次搬家。于是我们又一次举家搬迁。

  一次次的收拾打包,一次次的搬进新家,而我一次次离“家”近了,父母亲却一次次离“家”远了。我不用挤公交车了,而父母却急匆匆地忙于赶车上下班,我休息的时间多了,而父母休息的时间短了。这里面“家”虽然不断变迁,但却始终围绕“我”

  这个圆点在转着。而让父母不厌其烦地搬家的理由只有一个:爱,对儿子无私的爱。

  这爱简单而朴实,正如孟母三迁,感动着我。

j1lgv8cg8mbt6go250rg.jpg

  华商网作文频道>>>点击进入

  对话家长:

  11月10日,小编联系到李鼎浩的父亲李先生,李先生在西安南郊上班。据李先生讲,他是十几年前大学毕业,便开始在西安上班,而妻子却在农村任教,儿子李鼎浩出生也是在农村,一家人就这样两地分居了六年,直到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妻子得到来西安任教的机会,一家人便设法将儿子的学籍调到西安,从此便开始了漫长的蜗居生活,先后在西安变换了四次住所,都是以儿子上学地点为轴心,“在我看来,儿子对于类似我这样农转非的进城大学生来讲,也就是‘农转非二代’,我们夫妇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能创造的,就是给孩子好的教学环境,就这也得配合他自己的努力。至于我们买的房子租出去,我们自己在租房,两口子每日颠簸在租住房与单位之间,我认为,为了孩子,这些都是值得的。”

 


他们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