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榆林新闻 > 正文

橫山县2人村庄实地探访:对记者恼怒 收钱接受采访

榆林新闻 成都商报 2015-04-13 08:39:13
[摘要]高翔的5个兄弟姐妹都已离开农村在城里打工,他家所在的小队,户籍人口有100多人,而现在只有一人还留在农村种地。

  进城

  外出打工是为了子女,家中的父母则是他们另一份牵挂。王明厚夫妇虽然不是两个人的村庄,但他们家独居在一个山头,附近有些似乎装修不久的窑洞,也已被闲置。

  一位老人守一个山头,成了当地形象的说法。

  人虽然都在外地打工,村的建制实际上也已不复存在,但这些背井离乡的村民,还是希望借此延长老家村庄在自己心中的存在感。

  好在由于当地煤炭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村民们多在榆林市和附近的鄂尔多斯市打工,离家并不算远。

  王明厚的儿子也曾把他们接到县城,可老人总是流泪,他们不愿意在城里呆。

  在星峁村,77岁的周耿涛头上缠着白毛巾,典型的陕北农民的打扮。他不仅下地干活,还能一下扛起几十斤的牧草。老人说,他习惯了这样辛勤劳作的生活。

  周耿涛的子女就在县城打工,每个月会回一趟家,给老人送点粮食和菜。

  子女也接周耿涛去过县城,周耿涛说,他不想去。在县城的楼房里,周耿涛的妻子常常嚎啕大哭,他喜欢一出门就有蓝天白云和黄土地,县城的生活老人认为像在“坐牢”。虽然在子女家吃得好、生活好,可周耿涛夫妇还是不习惯,周耿涛说,在城市有了鼻涕都不知道朝哪甩,他们认为农村自在,坚持回了老家。

  “死也要死在自己家”,怕离开农村后,家里没人,房子垮了,到时再想回家连家都没了。

  坚守

  成都商报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正好赶上约一周一次的集市,镇上的集市,大部分也都是老年人。老人们把种的土豆、玉米、养的羊运到集市上,再换回大米、白面和生活费用。

  这些老人虽然驻守在村里,但有了事还是要靠在外打工的子女,“有病,各人找自家儿”。老人们生点小病都是自己扛着,怕给子女添负担。只有实在扛不住了,才会给子女打电话,子女们再回村接老人去看病。“多数是扛着,有的等扛不住去了医院,已经晚了”,一位村民痛心地说。

  61岁的李种香在家里养了60多只羊,想起在城里当搬运工的儿子,她的眼泪夺眶而出,连连重复着:“可受罪,可受罪了。”她的儿子出门打工17年,孙子今年也已经17岁,儿孙们在县城开三轮车帮人搬砖。子女们告诉她,在城里就是收破烂都比农村好挣钱。

  李种香不去城里,并不是自己不愿意去,而是她还要留在农村照顾80多岁的母亲。上有老,下有小,也成了农村留守村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几年前,李种香的丈夫出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都靠她一人劳作,从早到晚,种地、喂鸡、放羊,几乎没有闲暇时光。好在她83岁的母亲每年还有4000多元的低保,可以分担一些经济负担。

  留守的老人说,在农村,他们自给自足,可以几个月不花1块钱,而在城里,“每个月交水费都要好几块钱”。

  土地随便种,门口就有羊吃的苜蓿,有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更有自在的生活。这些老人虽然多数已年过花甲,但他们仍要在这片黄土地上耕种,为了远方的子女在城市生活得更好。(来源: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编辑:王秋阳

相关热词搜索:乡愁 年轻人 子女 县城 巷村 坐牢 广阔天地 两人 村民 赵石畔镇

上一篇:米脂5岁童感冒10天 视力急剧下降双目几乎失明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