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五常大米乱象调查 官员涉嫌担任掮客市场90%都掺假

社会新闻 中国台湾网 2015-06-26 11:37:32
[摘要]近年来,五常大米屡屡曝出造假问题。针对市场上五常大米造假盛行, 2009年五常市政府曾委托某高校做了关于“五常大米原产地品牌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相关课题。“可以说没有稻花香2号,五常大米的牌子就没了。

  外地粮勾兑五常大米

  6月4日,在五常市公安局启智派出所,李润民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李润民称是他的儿子李赫奇在做水稻生意,一再强调自己没有参与倒卖水稻。

  去年,李赫奇毕业后没有找到正式工作,一直在家待业。10月,秋收季节,看到有人从外地往五常市贩卖水稻,赚取大笔利润,于是李赫奇也开始想做水稻生意。

  “儿子对我说,‘爸,我也想做买卖’。我说你整吧。我在朋友那借了几十万,孩子自己也借了几十万,大概凑了八九十万,他就开始倒腾水稻。五常(大米)没什么可做的,大家都倒腾粮。”李润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据李润民介绍,生意好的时候,每车水稻能挣到3000~5000元,但不好的时候,还有可能赔钱。收购的水稻一般是从佳木斯、牡丹江、依兰附近购买的“假长粒”,也有部分是在五常当地卖的稻花香。

  “起初,是‘稻伢子’跟我儿子李赫奇去外地收水稻,后来邱实也帮助我儿子收水稻。在央视把五常大米掺假曝光后,他们就停收几天。他们前后收水稻不到一个月时间,12月5日就出了交通事故。别人的粮贩子收几十吨、上百吨都没出事,这刚收十几吨就出事了,说出去都磕碜!”李润民说。

  李润民表示,李赫奇收的水稻主要销往五常市内的中粮米业(五常)分公司、蓝天米业。

  刘焱力则称,他们收的水稻基本都卖给中粮米业(五常)分公司,“因为中粮公司就在李润民管辖的片区,他能弄来指标。李赫奇刚毕业,一个孩子能有什么关系背景,主要就是靠李润民的关系弄来中粮内部指标。他们从外地收水稻,每市斤1.51元,转手卖给中粮公司的价格就是1.91元,赚取中间的差价。”

  “中粮收粮是对外的,卖粮有的要排两天两夜,有时我们还要去中粮门口维护秩序。我后来了解,中粮是有指标的,但是咱们没那个关系,也要不来指标。李赫奇一共收了几十车粮,卖给中粮大约有8~10车吧,这些我先前都不知道,是事后听说的。我没有参与经商。”李润民说。

  6月2日,中粮米业(五常)分公司行政人员刁方铭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粮米业(五常)分公司收的水稻“都是五常市范围内的,并且只接收与合作社有订单的水稻,不接收五常市以外的水稻”。

  官员涉嫌担任掮客

  2014年底,有媒体曝光五常大米勾兑事件,五常市开始严查从外地将水稻运往五常的车辆。

  李赫奇和邱实从外地往五常市贩卖水稻也发生在此期间。据《中国新闻周刊》调查,目前从外地向五常贩卖水稻已经形成巨大的利益链。

  这些“隐形米商”从外地收水稻,再倒卖给五常市的加工企业,这一转手一斤水稻可以挣0.3至0.5元,每车水稻最低装载在30吨以上,如此算来,每车水稻至少能挣1.8万到3万元。这个买卖可谓利润丰厚。

  对于倒卖外地大米到五常再进行勾兑、造假的行为,五常市政府部门也曾组织工商、质监、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打假,甚至采取了“四门落锁”的方式封锁外地水稻进入。

  知情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尽管政府采取封堵措施,但勾兑、造假现象并未得到遏制,参与者既有个人,也有企业,甚至有个别政府官员也参与其中。

  五常市粮贸商业街上聚集了多家水稻种子经销处以及大米销售企业,某企业负责人直言不讳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称,五常市某位现任官员拥有该企业的股份。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透露,五常的一些官员或明或暗参与当地大米种植、生产和销售,有的官员在大米加工企业持有干股,有的则是通过亲属持股,甚至有些官员以顾问身份在企业中担任职务。

  “近些年五常勾兑大米催生了大批掮客,这些掮客大多有政府官员背景,暗中操纵大米的买卖。这些五常市的掮客能从外地收稻,并且顺利通过政府设置的关卡,再卖给五常市的加工企业。”上述知情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五常大米的发达之路

  关于“勾兑米”“调和米”问题,《中国新闻周刊》分别采访了五常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却得到不同的答案—前者表示“调和米”并未违反任何法律,后者则认为勾兑“调和米”就是一种造假行为。认识上的不统一造成了监管的缺失

  五常大米从一个地方的特产,到成为全国性高端粮油市场的香饽饽,这个过程花费了近10 年时间。

  在这10年间,在行政力量的大力推动下,五常大米产业快速升级换代。然而,当造假泛滥之时,却折射出政府监管的匮乏以及相关制度的缺失。

  行政力量推动

  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由哈尔滨市代管。五常市的水稻种植已有170多年历史,曾被评为“优质大米之乡”。

  在2000年以前,五常大米的市场已经可以用“乱”字来形容。“五常大米袋子遍地都是,但大多是装了其他地方的米,每斤便宜几毛钱,口感差别却很大。”

  2001年7月,五常市大米协会作为注册人申报并取得了“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2002年,由五常市农民育种专家田永太经过20年精心培育成功的“五优稻1号”“长粒香”大米,通过了美国绿色营养食品协会认证。更为重要的是,凡通过美国绿色营养食品协会认证的产品,将在北美和欧洲许多国家获得免检资格。

  这被看作是五常大米进军欧美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极好机遇。随即,五常市领导表示,将大力发展绿色水稻种植和研究,并对五常大米进行深加工,将小包装、精工细作的优质绿色大米打入国际市场。

  当时的五常市市委书记肖建春对大米产业发展非常重视。据知情人透露,肖建春进京参加两会的时候,带了一车五常大米作为“特供米”。“可以说,时任市委书记肖建春的营销很成功,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大多是官员和企业家,这样就把五常大米推向了高端市场,并且也为五常引入社会资本创造了条件。”

  要想将五常大米推向高端市场,不仅是终端售价价格高,更重要的是大米全产业链的重新改造。

  当时五常市基本以本地小作坊式米厂为主,不仅规模小,米厂与农户之间也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在销售环节各个小企业也是各自为战。

  当时的五常市领导认为,要生产高质量的、纯正的五常大米,就要从育种、培训、检测,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整合。而这些不是小作坊式的加工厂所能承担的。

  2005年,哈尔滨市领导到五常市进行考察,提出“葵花集团要把做企业的资源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相结合,形成制药加做稻的产业”。

  葵花药业集团前身为黑龙江省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已发展为一家全国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下辖14家企业。

  2005年11月1日,葵花集团下属子公司之一五常葵花阳光米业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公司对外宣称,“以制药的精神精制管理,倡导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

  为此,葵花集团还在五常市设立了葵花阳光米业水稻研究所,主要工作就是培育新的品种,然后发给签约农户进行指导耕种。到秋收季节,葵花阳光米业收购签约农户的水稻。这种企业与农户的对接模式,被看作是五常大米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

  经过市场整合,五常大米加工企业日趋规模化。2008年,五常市年加工销售能力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52家,其中5万吨至10万吨的企业已有6家,这些企业的总加工能力达到9亿公斤。“葵花阳光”“中良美裕”“壹百垧”企业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立五常大米连锁超市,一大批企业则在大中城市社区建立定点销售点。完善的销售网络、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让五常大米销售实现升级换代。

  升级换代的背后,是行政力量推动结果。随着转型升级的强化,一些社会资本以及大型国企也开始向五常大米产业进军。

编辑:雷晓娟

相关热词搜索: 五常大米乱象调查

上一篇:男子1个月撬200座坟 迫于生活压力开始盗墓生活 下一篇:佛山牛人宿舍平均分超670 来看学霸是如何炼成的?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