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
西安的萤火虫展览 两种操作模式感受大相径庭
记者现场感受:放飞活动不如馆内观赏效果好
那么商业化的萤火虫节观赏究竟会带给人们怎样的感官体验呢?7月24日晚间,华商报记者来到西安一景区萤火虫帐篷节现场。
巨大的饲养缸置于草坪中央,晚9点,为保证观赏效果,主持人示意熄灯,并提醒现场保持安静。在一片漆黑中,家长们或抱或拽着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向饲养缸。饲养缸刚刚揭开,不顾主持人的一再提醒,四周的手机和相机就纷纷打开准备拍摄,手机屏幕星星点点地亮了起来。
有那么几秒钟,萤火虫并没有动,慢慢地才相继飞了出来,周围有商家“适时”地叫卖捕虫网和装萤瓶,“十元一个”。在一片惊呼中,有人拿着捕虫网在空中挥舞,试图捉到飞出的萤火虫。这时,即使有更多的萤火虫逸出,但比起现场的光亮,仍显得有些黯淡。“没有想象的那么美,感觉这些萤火虫像是仓皇夺路而逃。”带着女儿观赏的王女士感觉有些遗憾。
不过,在随后进入旁边绿色童年馆观赏时,王女士和女儿的遗憾得到了一定的弥补。绿色童年馆需排队进入,一批放入十余人,门口工作人员会提醒保持安静,不要有光亮。馆内一片黑暗,显得格外静谧,空气凉爽湿润,还能听到若有若无的水声,星星点点的萤火虫环绕在人们身边,有的点缀在水边和树叶上,有的则缓缓地飞舞,像夜空中的星星。
美好而静谧的环境感染了大家,之前“飞扑流萤”的游客此时开始轻声细语,生怕惊扰到萤火虫。“嘘,萤火虫很胆小。”一个小男孩把食指放在嘴边轻轻地说。偶尔有落在地上的萤火虫,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绕过去。“看,那又有一群。”孩子们压低声音,惊喜于自己的发现。
萤火虫养殖场证实:每周给西安该景区供虫
24日晚间,该景区工作人员向华商报记者提供了一份萤火虫供货商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上面显示,这家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小布镇的萤火虫养殖场经营范围为——萤火虫养殖、销售,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活动举办的萤火虫是几元钱一只买入的,萤火虫是对环境要求非常高的昆虫,举办这样的活动,一是给大家提供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同时也是想提醒大家爱护环境,希望游客们都能够文明观赏。
华商报记者在江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查询到了这家公司的信息,经营范围确为“萤火虫养殖、销售”,该公司网店显示,购买萤火虫50-999只,每只3元,购买1000-49999 只,每只2元,大于5万只,每只1.5元。养殖场工作人员向华商报记者证实,的确每周给西安该景区供应萤火虫。
“我们是人工养殖,这个标价是亏本的,只是为了吸引顾客询价,否则萤火虫寿命比较短,卖不出去就白养了。”对方表示,萤火虫养殖成本在乡村和城市不同,如果有好的生存环境,养殖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具体多少钱出售,是商业机密。他还提到,一般活动购买都是几千只,只不过商家为了宣传效果,会说上万只。“也没有人会去数。”他认为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
说法
该不该禁 关键在于萤火虫是否人工养殖
类似活动主办方说:虫源是人工养殖活动有科普意义
“我们不做放飞活动,这样风险比较大。因为存在飞不起来的可能,而且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漫天飞舞,一些地方还曾发生过因放飞失败引发的事端。”武汉君友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女士对华商报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该公司在国内多次举办过萤火虫观赏,而上海的观赏活动曾因被环保人士质疑而叫停,公司也被公开信点名批评。
“我们现在做的是萤火虫主题公园,天黑之后,大约有5万只萤火虫停在草坪上,很美!”黄女士说。
而对于环保人士的“指控”,她表示:“那些问题都是基于野生捕获的萤火虫,去哪里可以抓这么多?我的虫源是人工养殖的。”公开信中要求公司提交并公示展出萤火虫的具体来源,证明不会破坏萤火虫原产地的自然生态链。黄女士认为对方无权这样做,“专家的观点也只是推测,谁主张谁举证,请你拿出我破坏的证据来,而不是让我拿出证据。”她说人工养殖的没有那么贵,自己的萤火虫是几块钱一只购买的,更详细的信息“涉及商业机密,不便说”。
“我们已经在当地公安机关备案,并且接受公安和消防部门的指导。”黄女士对活动被叫停有话要说,她认为做萤火虫商业展览是在企业经营范围内的正当合法经营活动,环保人士有抗议的权利,但政府叫停应给出法律依据。“不能拿道德绑架合法的商业行为,行政权力也不应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权。”
“我不否认活动要赢利,但也做科普工作。”黄女士说,希望让大家知道萤火虫需要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人们应该去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