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早一点想起医生的建议——“减少运动量”,邓志平也许就不会来阅兵训练场了。他找到了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每次训练开始之前,拿尖锐物品狠狠地刺痛脚后跟,直到麻木。这样一来,至少能挺两个小时。
40天强化训练结束,邓志平体重下降7公斤,腰围减了12厘米。阅兵联合指挥部的总结中这样写道:“他强忍右脚跟长骨刺的病痛投入紧张的领队训练,经常腿疼得上不了楼梯仍不下火线,付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艰苦努力,阅兵动作进步很大。”
往14集团军组建的“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前面一站,平时分管集团军作战、训练与装备工作的邓志平已经是一名动作标准的领队,并在久违的队列训练中印证了自己对军事技能的理解——
“任何一项军事技能,只有通过上万次的训练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神枪手、神炮手无不如此。杨利伟太空飞行中沉着、熟练操作飞船,也是上万次训练的结果。我们能在阅兵场上把一个动作重复练到极致,就能在其他的军事训练中达到最高标准。”
对于将军领队们来说,阅兵训练也是与基层官兵一连数月同训练、同吃住的难得机会。“我更加了解战士们的生活和想法了。”邓志平会在训练间隙与年轻的战士们聊天,为炊事班示范怎么炒出正宗的四川回锅肉。
官兵一致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抗日战争中,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一大批将领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将军在本质上也是一个兵。”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刘庚群少将认为,从俄语翻译而来的“司令”在中国被称为“司令员”,体现的正是这一理念:高级指挥官与战斗员、炊事员一样,都是军队的普通一员。
在他所率领的反舰导弹方队中,战士们甚至会就部队某些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向他直言不讳地抱怨。
“共同受阅密切了官兵关系,有利于未来战场上的融合度。”刘庚群说。
阅兵训练基地所在的北京南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中国军队在南口地区与以飞机、坦克、大炮武装的强敌连续血战20多天,迟滞了日军西进南下的计划。
“战争是军事实力的对抗,也是军人血性的较量。”作为另一场距今天更近的战争的亲历者,邓志平认为,将军与士兵在阅兵场上共同磨炼意志,本身就是战斗力的组成部分。
这次受阅的多名将军有作战经历。上个世纪80年代,邓志平先后两次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二等战功、三等战功各一次。
“我们相信,我军的高级领导干部不仅能在阅兵场上当先锋、打胜仗,也能在战场上带领官兵冲在前、打胜仗。”王舜说。
编辑:时喜
相关热词搜索: 上尉教官训受阅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