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长征六号首飞成功 哈尔滨制造微小卫星进入太空

社会新闻 东北网 2015-09-21 17:23:23
[摘要]我国首颗由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哈工大“紫丁香二号”发射成科研团队协同攻关。

长征六号在太原发射,一箭20星创亚洲之最。

  长征六号在太原发射,一箭20星创亚洲之最。

  长征六号技术4大新看点

  长征六号在太原发射,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的轨道,创亚洲之最。

  创新一:多星发射

  长征六号首飞箭采用一箭20星状态,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和国防科大、清华大学、哈工大、浙江大学等单位研制的20颗卫星送入了预定的轨道,在国内属于首次。

  创新二:绿色环保

  据火箭研制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关人员介绍,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第一型投入发射应用的火箭,首次采用了我国最新研制的高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的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

  创新三:火箭测发模式“三平一快”

  在传统概念中,火箭执行发射任务,都需要分段运输至发射场,再在塔架上完成各子级的垂直吊装总装和测试。长征六号针对后续卫星发射的需求,在国内运载火箭领域创造性地采用了“三平”测发模式,对现役火箭的测发模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变革。

  所谓“三平”,即“水平整体测试、水平整体星箭对接、水平整体运输起竖发射”。火箭在水平状态下在厂房内完成全箭总装和测试,包括与卫星的对接,同时将整发火箭水平放置于专门研制的自行式整体运输起竖车上,由起竖车将火箭水平运输至发射工位,并完成水平对接、翻转起竖、垂直定位、燃料加注和发射等动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大大简化了发射区操作时间和发射台占用时间。

  按照设计,采用“三平”测发模式的长征六号的发射准备周期仅需7天,有力适应卫星发射低成本、短周期的需求。

  创新四:航天“智造”迈向4.0

  据介绍,长征六号在设计中采用了全箭数字化协同研发及一体化总装集成技术,形成了从总体到分系统到重要单机、自顶向下的数字化设计流程,建立覆盖总体、分系统及关键单机的三维数字样机,大大降低了研制成本。

  为了更好地降低火箭自身重量,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次采用了大温差隔热复合材料夹层共底贮箱。由于长征六号使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贮箱采用夹层共底结构形式,就意味着夹层共底要承受液氧、煤油两个独立系统的正压、反压载荷,同时还要抵抗液氧和煤油之间将近200摄氏度的温差。试验、改进、研制……16个月,22个贮箱,六次低温加注、强度试验,最终攻克了夹层共底研制难题,并掌握了激光扫描及仿形加工、结构件整体胶接成型等关键制造技术。

  长江六号发射的意义

  长征六号成功发射有效验证了我国在大推力、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在运载火箭现代化、推进剂无毒化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也拉开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投入使用的序幕。详细

编辑:杜明楠

相关热词搜索: 长征六号首飞成功 哈尔滨制造微小卫星进入太空

上一篇:108道全蟹宴亮相南京 厨师现场制作螃蟹菜肴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