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 两朝的重视
明、清两朝开国皇帝都以武得天下,自然重视学校的军事教育,朱元璋力图在学校恢复孔子的“六艺”。他在洪武三年(1370年)批示,要求国子学和县学学生都要习射,命国子监辟射圃赐诸生弓矢,并在科举考试中加试“射”、“骑”科目,有了考试的引导和政府对器械的投入,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发展。
清承明制,开国之初举办教育是文武并重。从官学、国学到地方学,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都开设骑射课。文科考试先试骑射,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文科考试,风气所及,学校军训热情大为高涨,民间也竞相效仿。但是,武功根本敌不过科举八股,军训成了形式主义。
明、清初的学校军训终究未能从复兴走向发展,这是因为程朱理学仍是明清社会的显学。
清末民初 全国兴起尚武小高潮
到了清末,清政府惨遭列强羞辱,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让全国上下意识到了“强兵尚武”的重要性,遂又兴起一波尚武的小高潮。
1902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一文,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的实施应通过学校教育,训练学生行军、射靶、击剑、野外演习等能力。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正式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同年9月,正式将军事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令全国各学校注重军训。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学校军训迅速展开。然而,一战结束后,全世界兴起一股反对战争的潮流,中国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也一度衰弱。
民国 军训不及格 不能考大学
军训的再度复兴是在1929年。当时,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军事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
当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其中规定,“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并其他高等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期内,各校学生应受连续三星期之严格训练”。
当时,所有大学、高中等学校的男生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进行连续三周的军训,教官则由陆军学校毕业生担任。当时的军训成绩考核极其严格,不及格的学生要随下一届学生重新训练,若至毕业时仍不及格,则不准毕业;凡高中以上学生军训不及格者,不得投考大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统一的军训中断了,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重新开始。
编辑:杨蓓蕾
上一篇:朱雀大街南延伸段年底或贯通 6年终等来好消息 下一篇:西安部分驾校猫腻多 称交了"保过费"驾考很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