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中国记者讲述惊心动魄战地生活:出门就有生命危险

要闻 钱江晚报 2017-04-30 07:16:16
[摘要]卫报点赞的中国战地记者,来自杭州钱报记者昨日连线新华社记者陈序,听他讲述惊心动魄的战地生活陈序在伊拉克前线战壕里和士兵们合影。

战地报道

涌现越来越多的中国脸庞

2013年春节,回到杭州过节的陈序,在即将结束假期返回巴勒斯坦时,发现妻子已经怀孕了。为了照顾家人,他选择申请回国。数月后,陈序的女儿降生。

可没多久,选择再度摆在他面前——2014年,IS肆虐伊拉克,很快攻下了摩苏尔,并以每天一百公里的速度剑指巴格达,世界的聚光灯由此再度汇聚到这个饱受战乱、四处都充满危机的国度。

“其实学阿拉伯语的人,都希望去一次伊拉克,那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作为阿拉伯语专业出身的陈序,火线救急接受任务前往伊拉克。

2014年9月,陈序告别未满周岁的女儿,踏上了伊拉克的土地。彼时,一名外国记者被IS斩首的消息震惊国际。

“去之前我为了让妻子放心,就告诉她到巴格达后就呆在酒店里哪儿都不去。”陈序笑着说,但真到了怎么可能不出去?“一旦发生事情,第一时间就是想赶到现场,到达是记者天职。”

其实在加沙的那两年,父母虽然很支持他的工作,但也非常担忧。为了分解这份忧虑,陈序曾把二老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让父母看到自己是安全的,好让家人放心,“那时就是有事先打哈哈,不说,等从危险区域回来了再跟他们讲。”

而今已为人父的他,在采访中也会更为小心谨慎。结束了两年的伊拉克任职后,陈序申请前往波兰华沙分社驻站,和在波兰读博的妻子团聚。

事实上,不仅是陈序,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记者面孔,正不断出现在世界上诸多一线战乱地区。同样经受过战火洗礼的杭州籍新华社前驻阿富汗记者陈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记者在国际热点地区的存在日益增多,并且也呈现年轻化趋势。英国《卫报》的文章中也提及,在“战地报道”这块最考验国际性大媒体综合实力的竞技场,中国记者已逐渐形成一股新崛起的力量,存在感和话语权越来越强。

本报记者 陈伟斌

编辑:凡闻

相关热词搜索: 战地记者 伊拉克

上一篇:宜宾“新生儿HIV暴露”初检结果出炉 检测为阴性 下一篇:检察官重症监护室传出了3张纸条 上面的字让人泪崩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