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e路诗语》推出两年来,有什么你最难忘记的事?
孙维:网络有着神奇的力量,将我与许多素昧平生的人连接在了一起。我在北京一个朋友有一天打电话给我说:“孙维,谢谢你。” 原来,她的一个闺蜜做了手术,在病房里疼得睡不着觉。我的朋友给她放《e路诗语》里的诗歌。她和同病房的病友每天晚上都会听。可能是那几天我选择朗诵的作品正好契合了她们的心境吧,如果能够对她们的病情有帮助,那真是大大超出了我的期望。对我而言,推出《e路诗语》首先还是出于我个人的热爱,没有热爱的事情是很难坚持到底的。我也希望人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所爱,能够即便身处困境,仍能多一点坚持,多一分希望。
记者:这些年你一直关注公益,《e 路诗语》在线下也成立了e路诗社残障志愿服务队分社,你是怎么用诗歌传递公益之爱的?
孙维:2016年8月11日是第七次“全国肢残人活动日”,我们选择在这一天成立e路诗社残障志愿服务队分社,让残障朋友通过朗诵和才艺展示,找到更多自信,也看到社会的关爱。声音对于他们提高自信心是有着促进作用的,我不敢说是由于我的带动,但我看到了在活动中残疾人群体对朗诵的热爱。他们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今年我们《e路诗语》还准备在八月份致肢残人日那天再次与他们相约,我们都是朗读者。我多次跟他们在一起诗歌朗诵,和他们分享交流,现在他们中很多人都爱上了朗诵。热爱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能力,我希望更多热爱朗读的朋友和我一起加入活动。我相信每个人的参与都是对爱的传递。
记者:过去“e路诗语”线下的主要活动就是进校园的活动?现在大概有多少场这种线下的活动?
孙维:算下来有几十场了,我们的活动主要是进入校园,也走进基层,在活动中我感受到了诗歌的潜力、诗歌的魅力。我希望能够通过《e路诗语》,带动更多的同学和民众读诗、听诗,感受诗歌的力量,润物细无声,文化的传承也需要更多的形式。
记者:在成立两周年的节点时刻,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是《e 路诗语》未来的发展。
孙维:《e 路诗语》未来的发展,我还是希望能够将线上传播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在线上,还是保持和发扬这个栏目两年来形成的风格,能够把这种陕西的文化自信传向全国,能够将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通过新的方式找到更多的热爱者,传承下去。在这个这个碎片化信息的时代,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都被割裂和分散开了。我希望通过《e 路诗语》能够持续传播正能量,展示语言的魅力,引导更多青少年产生对于文字、声音和朗诵的热爱。
线下,我希望未来《e路诗语》能邀请诗人、作家、学生、音乐家、舞蹈家及其他领域艺术工作者和诗歌爱好者,走进学校、艺术馆、火车站、剧院、医院、军营等地方,将诗歌艺术以不同形式和角度,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诗意。
记者:在主持人、公众号创办者、朗读者这些身份间,你是如何实现角色切换的?
孙维:了解我的朋友们都说我做任何事都比较专注和投入,我觉得只有对事专注,才能将事做好,这是前提。比如说在时间的分配上,如果一段时间我要干哪件事,我就会百分之百投入,把其它事情先放下。我会把这段时间的每一秒都充分利用,把这件事情做完做好。而我的优势是当一件事做完,我能迅速投入到下一件事中,不再去想前一件事,这是我多年来形成的处理事情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