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神舟十一号搜索回收任务演练现场
天路迢迢,星河漫漫。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让一颗颗被送上太空的卫星,能够在轨运行;哪怕偶尔偏离,也能“迷途知返”;一旦发生故障,还能得到及时抢救?
又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能一次次精准预测返回舱降落地点,为数万公里的路程护航,成功带着宇航英雄平安踏上回家路?
这种力量,来自于庞大的航天测控网。航天测控的岗位上,没有火箭发射时大地震颤、烈焰奔腾的壮观场面,有的只是数据堆里默默无闻的工作。
今年6月,我国首次覆盖南海海域的国产直播卫星“中星9A”,因火箭异常,被遗落在了距地面1.6万公里的太空中,牵动国人的心。但是很快,中国航天便在全球公众面前上演了一场“反转剧”:“中星9A”靠自带的燃料在太空中“徒步”行进,竟在16天后,成功抵达预定轨道!
“中星9A”之所以能够“自救”,正是在一群神秘太空“牧星人”的指挥控制下,它才得以爬到预定轨位。
主导此次营救的“中国卫星大本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航天器测控与管理中心,在这里,曾成功抢救过10余颗重大故障卫星,在这里工作的航天人被形象地称为“牧星人”。
2017年时值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建立50周年。一代代“牧星人”就是在这里赓续奋斗,将一面面五星红旗插上寰宇九天!
红旗飘飘:“茫茫太空要有中国一席之地”
我国的航天测控事业,是伴随“东方红一号”的发射组建起来的。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和前苏联相继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中国是火箭的故乡,自古以来就有“飞天”的梦想,茫茫太空岂能没有中国一席之地?面对外部强权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1958年5月17日,毛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
立志“茫茫太空要有中国一席之地,一定要让中国人在太空也拥有自己的眼睛”,中国航天测控开始了“小米加步枪”的艰难岁月。
1968年1月,一支100余人的队伍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悄然东进,在秦岭山麓深处一个叫桥南的小镇扎下根来。这就是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首批创业者,也正是他们,建立起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雏形。
50张桌子、30把椅子就是他们当时的全部家当。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要建设如此尖端复杂的卫星地面观测系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许多同志甚至连计算机是什么模样都没见过,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在秦岭脚下一所破旧学校的几间教室里,老一辈测控人白天搞建设、晚上抓攻关,昏暗的油灯下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粗糙的木桌上堆满了演算的图纸……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横空出世,一举成功发射,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技术!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鼓荡起一个饱经苦难民族的自信!
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止。从“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太空,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巡天归来;从“神舟”飞船载人问天,到“嫦娥”“玉兔”万里探月;从“北斗”系列导航卫星组网运行,到交会对接组建空间实验室……如今,仅2016年,中国航天便发射火箭22次,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一。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100%的成功率,完成全部发射测控任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活动测控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编辑:刘超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