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华商重磅 > 原点周刊 > 正文

刷脸时代来临 刷脸技术的安全挑战与如何监管

原点周刊 华商网-华商报 2017-09-25 06:32:18

 监管机构职责未明确划分

  个人信息遭受前所未有风险

  华商报:现行监管措施都有哪些?

  马民虎:从我国现有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来看,监管机构和监管职责不明是主要问题。尽管我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依法负有网络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对在履行职责中知悉的个人信息、隐私和商业秘密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但其中并未明确监督管理部门,也没有对监管机构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在个人信息遭受前所未有风险的环境下,上述问题必然引起监管缺位或监管重复等问题的发生。相比之下,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中,规定了数据保护专员以及个人数据保护违反联络中心等相对具体而明确的保护主体和保护机构。因此,我国应当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我们必须承认生物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也必须正视由此而引发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但正视风险并不代表着“因噎废食”,而是要化解风险。

  华商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过度依赖技术,是否意味着不得不放弃个人隐私?人类是否有必要系统思考关于自身的保护问题?

  马民虎:任何技术的出现与发展,都应当以谋求人类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信息技术也是如此。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与放弃个人隐私之间并没有非此即彼的关系。例如,欧盟的信息化水平高于我国,但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力度非但没有降低,反而远远高于我国,甚至是世界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最高的。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并不意味着对个人隐私的放弃,相反,而是应当促进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否则,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不是良性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开始走进人们生活,而为提供更加有针对性、更加精准的服务,收集个人信息也成为必要环节。为防止个人信息的滥用和恶意使用,对所收集的个人信息进行必要处理就很有必要。例如,在大数据交易过程中,如果涉及个人信息的,必须要进行脱敏处理。2010年个人信息保护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安全保障原则,即要求采取适当的、与个人信息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相适应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防止未经个人信息管理者授权的检索、披露及丢失、泄露、损毁和篡改个人信息。

  安全及保护问题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永恒话题,信息安全问题是人类在经历信息技术革命后所面临的新的需求和远景,完全有必要对自身保护问题进行系统地思考。

  电子身份标识eID拟载入手机卡

  延伸

  我国的居民身份证上,详细登记了居民的重要个人信息,很方便当面的身份查验。但这样的身份证,很容易在各种各样的用证环节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比如市民到通讯营业厅、银行等地方,每办一次业务就可能被留存一份复印件。但这些单位的身份证复印件如何保管,市民并不清楚。

  不过,今后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改变。据报道,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在上海举行的网络安全博览会上设立展台,对eID的研发和发展进行了展示。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eID是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签发给公民的网络电子身份标识,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已在全国试点发行八千多万张加载eID的金融IC卡(印有eID标识)。而在未来,eID将通过更多种类的银行卡、移动电话SIM卡进行推广,当用户使用搭载了eID的银行卡或智能手机时,不需要在网上提交自己的姓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就能方便地进行网上交易。“简单来说,eID就是公民在网络上的一个身份标识。”工作人员说,eID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目前,我国的网络远程身份验证普遍使用“关联比对”的方法,即将用户输入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传输后台,通过比对个人信息的正确来认定身份。但该方法存在身份被冒用、盗用的风险,容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而eID在权威性、安全性、私密性等方面有突破,满足了公民在个人隐私、网络交易和虚拟财产等多方面的保障要求。

  “eID中含有一对由智能安全芯片内部产生的非对称密钥匙,也就是说这个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是不可逆的,无法被非法读取、复制、篡改或使用。”工作人员说,欧盟多个国家已颁发了eID来代替传统的身份证,使eID既有线下身份识别的功能,又具备了网络远程身份识别功能,多个国家已广泛普及,应用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各个领域。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摄影 强军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

相关热词搜索: 人脸 识别技术 支付宝

上一篇:从拉人头到不见面"投资" 西安周边传销的17年演变 下一篇:因烟头没捡干净 102名保洁员中有35人都被罚过款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