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和苏丹告别--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被实施安乐死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8-03-29 07:42:56 编辑:王翠萍 作者:张劲硕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

  世界上现存6种犀科动物,可通称犀牛,它们是非洲的北白犀、南白犀、黑犀,亚洲的印度犀(亦称大独角犀)、爪哇犀(亦称小独角犀)、苏门答腊犀(亦称亚洲双角犀)。

  3月20日中午,北京动物园的杨毅告诉我一个噩耗——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于3月19日在肯尼亚的奥·佩杰塔保护区被实施了安乐死。随后,我发了朋友圈和微博以示悼念,大家纷纷感到悲伤和惋惜。

  回忆苏丹

  第一次见面成为最后一面

  苏丹的离世,我是有心理准备的。2014年7月我第一次前往肯尼亚中部的奥·佩杰塔保护区,当时因种种原因并没有见到北白犀,心存遗憾。2016年7月23日,我们再次来到奥·佩杰塔,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苏丹,也是最后一次。当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苏丹的身体已经非常糟糕,那时它43岁,几乎已经相当于人类的90岁了。

  我和小伙伴们在得到保护区管理人员的批准后,绕过了几层电网、几个围栏,来到了苏丹的“卧室”。这间“卧室”很宽敞,是露天的。四周是用粗大的木头围成的高大围栏,整个环境十分静谧,还可以时不时地听到栗头丽椋鸟等很多鸟类的鸣叫。当我被允许进入“卧室”,近距离接触苏丹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要窒息了,这可是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啊!苏丹躺卧在遮阳棚下,它非常宁静,没有“奔跑的犀牛”那种狂躁和放纵,反而像一只听话的小猫在那里乖乖地晒着太阳。其实,苏丹早已进入耄耋之年,它的的确确是一位暮年老者了,似乎在静候着通向天堂的列车。

  苏丹看到我的时候,虽然四肢卧在地上,但它还是仰着头的。我有了和它合影的冲动,平时我不喜欢照相,也很少和野生动物合影;但我心里清楚,它可是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不可错失良机!于是,我蹑手蹑脚地绕到它身后,跪在地上,请同伴赵超为我拍照。没想到,当我的身体慢慢贴近它时,它不但没有嫌弃我,居然愈加放松地把头也枕到了地上,并喷了几下粗气。很快,它就彻底放松下来,好像很情愿地接受我的爱抚。我抚摸着它的肩部,它的皮肤很粗糙,硬硬的。我仔细看着它的皮肤,其实褶皱之间是更嫩的肌肤,诸如采采蝇或者其他吸血者都喜欢往里钻,怪不得犀牛、大象都喜欢泥浴呢。看似粗糙的外表,其实也藏匿着细腻。

  识别苏丹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它的左耳上有一个很大的三角形缺刻,这就是它的个体识别特征。如果你看到所谓苏丹的照片,没有这个缺刻的话,它一定是冒名顶替者。苏丹的耳朵时不时地会转动,一会儿朝前,一会儿朝后,察觉着四周的动静。我不知道上了年纪的犀牛听力会下降到什么程度,但显然它并没有放弃察觉周遭的能力。

  我注意到苏丹的两个犀角,顶端是平钝的。显然,它的角曾经被割掉过。我估计应该是它刚到奥·佩杰塔,或许就在2009年12月19日——苏丹和它的女儿纳金、外孙女法图以及另一头已故雄性犀牛苏尼一起来到这里的日子。管理人员为了安全起见,先行把它的角割掉了。因为犀角是皮肤的衍生物,相当于人的指甲,所以还会继续生长出来。

  我依偎在苏丹的身边。这是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一头巨兽,曾经是仅次于大象的庞然大物,但它也没有逃脱多舛的命运。1975年2月,动物贩子在苏丹(今为南苏丹)捕捉了它,当时估计它只有三四岁,并把它卖给了捷克的杜尔·克拉洛韦动物园。2009年12月,苏丹和其他家庭成员来到了肯尼亚的奥·佩杰塔,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9年时光。

  新闻曾报道,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局为了保护最后的几头北白犀,保护区管理人员荷枪实弹24小时坚守在它们的身边。不过,我上次去的时候,注意了一下没有那么邪乎。反正我是没有见到背着枪守护它们的警卫,也许晚上他们会真枪实弹地看守?总之,我去的那次氛围还是很轻松的。

  但这一切俨然已是回忆。从去年开始,苏丹的健康每况愈下,由于年龄原因,出现了“老年综合征”,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都存在衰竭的问题;特别是它最近几个月右后腿的皮肤更加溃烂,直至完全无法站立起来。经过兽医、管理人员、保护人士等各方的协商,最终决定对苏丹施行安乐死。

相关热词搜索: 白犀 独角犀 双角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