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汶川地震十周年·居安思危:陕西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

要闻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马虎振 付启梦 2018-05-10 21:38:27
[摘要]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十年过去,我国在地震预警、监测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在防震减灾尤其是建筑物抗震设防方面有了哪些新举措?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十年过去,我国在地震预警、监测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在防震减灾尤其是建筑物抗震设防方面有了哪些新举措?近日,华商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陕西省地震局多位专家。

  陕西省地震监测中心副主任李少睿:

  我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2分钟完成自动地震速报

  这十年,我国地震预警技术都取得了哪些发展?

  陕西省地震监测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少睿介绍,地震预警是依托震中附近的密集地震台网,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震后数秒内快速估算地震影响范围和程度,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设防地区之前发布警报,以减小当地损失。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启动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预研究,开展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从2011年开始先后在福建、唐山、首都圈、川滇交界地区等地建设地震预警试验示范系统,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将在中国地震局总体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地震背景以及人口、经济发展的实际,适当延展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服务的区域,计划在全省改建、新建各类站点1210个。项目建设完成以后,面向社会公众的烈度速报与预警服务,将初步形成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和面向关中、陕南等重点区域的秒级地震预警能力。

  汶川8.0级地震后,通过实施汶川地震陕西灾区防震减灾能力恢复重建工程、陕西地震背景场探测等项目,我省地震台站密度加大,监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建成由测震、前兆、强震、GNSS等208个台(点)和 200多个重力测点、37个流动观测GPS点、153公里水准剖面,30处跨断层水准场地组成的覆盖全省的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与汶川地震发生前相比,全省监测台站增加了1倍。”

  同时在西安、宝鸡、汉中、安康、商洛、渭南、咸阳、铜川、延安等9个地市建设了虚拟台网中心,各市虚拟台网中心可实时接收省地震台网中心的监测数据,能够对本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进行监测和速报,实现了地震观测资源共享及震情信息的快速传播。

  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2分钟完成自动地震速报,人工地震速报时间缩短到5分钟之内。地震速报信息通过短信、微信、微博、网站等渠道快速向社会发布。

  陕西省地震预报中心主任石军:

  坚持长中短临相结合,短临预报依然是难题

  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这些年取得了哪些进展?

  陕西省地震预报中心主任石军介绍,地震预报和地震预警不同,预警是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未到达前,对可能受破坏区域及时进行警告;而预报则是在地震未发生之前,预判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并给出预告。经过多年研究与震灾经验总结,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虽然在地震预报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短期和临震预报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地震预报依然是世界性科学难题。目前,地震科技工作者依然是坚持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临震预报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夯实地震地质基础,加强地球物理场、大地形变场、地球化学场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不断强化长期、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为年度地震趋势研判提供支撑。同时,还通过跟踪数字地震预报技术新进展,引进地震预测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逐步提高短临地震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努力推进地震预测由统计预测逐步向具有一定物理意义预测的转化,力争对攻克地震预报难题做出贡献。

  这些年,以“地下搞清楚、地上建结实”为基本要求统筹推进震害防御体系建设,我省震害防御体系不断健全。据陕西省地震预报中心副主任冯希杰介绍,自“十五”以来,他们在中国地震局和省市等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关中地区选择多个城市,持续开展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先后完成了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汉中的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现正在开展兴平的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陕西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段锋:

  农村自建房屋抗震设防仍需加强

  通过这么多年的工作,我省在建筑物抗震设防方面有哪些进展?

  陕西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段锋介绍,汶川地震后我省持续推进重点区域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等项目,了解城市所在地区的活动构造背景和未来强震的危险程度,为进一步查明城镇地震灾害风险奠定了基础。

  “活断层探测偏重于大区域的危险性,地震小区划偏重于城区的危险性。目前,我省已经完成了5个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和西安、宝鸡、渭南、咸阳、汉中、安康、商洛、杨凌、安塞七市一区一县共9地的地震小区划。正在实施兴平活断层探测和富平、铜川的地震小区划。这些探测结果和资料,对规划部门、建设部门全部免费开放,将应用到国土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中。”

  “按照新标准,我省的抗震设防水平有所提高。目前,在相关部门努力下,按照新标准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结合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也确保农村民居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但是,在农村自建房屋落实抗震设防要求方面,还是薄弱环节。2016年,我们在属于Ⅷ度区的关中某县抽查了具有代表性的3个村子,对自建房屋采取抗震措施情况的调研中发现,使用圈梁和构造柱的不足30% ,基本都是新建房屋,老旧房屋的比例更低。最让人担忧的是,这次调研没有发现一例很规范地使用圈梁和构造柱的自建农居。近年,各级地震部门也组织专家开展农村工匠培训,或借助大学生村官指导农民建他想建的同时又符合抗震标准的房子,这些都是改善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的积极措施。在人口仅35000人的佛坪县,将农民自建房屋纳入监管后,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方式方法值得总结思考,结合实际在条件具备时应采取更为有效的解决途径。”

  陕西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党光明:

  全省已建成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300余处

  陕西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处长党光明介绍,多次地震应急救援实践经验表明,应急准备是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人的意识、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工作机制、应急队伍、技术支撑、隐患排查、避难场所、物资保障等方面。

  目前,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11个设区市政府、5787 个县(区)、乡镇及重点单位已依法制定了各自的地震应急预案,我省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这些预案上下衔接并按计划每两年演练一次,以确保地震发生后应急响应有条不紊。

  在省级地震应急预案综合演练的示范带动下,全省每年开展各类演练1万多场次,覆盖党政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旅游景点、社区村落等。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应急疏散演练实现了常态化。

  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面,我省有两支省级专业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第一支是陕西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于2005年12月31日,依托西安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组建。第二支是武警陕西省应急救援队,成立于2012年12月26日,依托武警部队组建。此外,各市依托消防部队建成11 支区域专业救援队伍,并配备了地震救援专业设备。 “十二五”期间,还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约300人的地震现场工作队伍。此外,省地震局会同团省委、文明办联合制定了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成立省志愿者服务总队,大力推进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在技术支撑上,这几年进行了省地震应急指挥大厅升级改造,完善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功能。不断推进全省地震系统信息节点建设,目前已建成115 个市县地震部门的信息节点。为加强灾情速报平台建设,开发了地震现场灾害调查手机软件,利用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增强灾情获取能力和实时分析处理能力。

  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大力推动全省应急标准标准化建设,先后制定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两个省级地方标准,目前,全省建成标准化应急避难场所达300余处。

  地震为何难预报?唯一性指征仍尚未发现

  西安市地震局副局长赵玉涛介绍,地震预报的基本任务是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 “三要素”。

  预报未来10年内破坏性地震的地域,被称为长期预报;预报未来1~2年内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是中期预报;预报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三要素被称为短期预报;临震预报即预报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三要素。地震短、临预报目前仍属世界难题,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期望相去甚远,还没有“突破性”进展。

  “目前,地震预报仍主要是经验性预报。气象专家能够做到精确预报,是靠丰富的观测资料,大量的探测仪可以将高空的水汽、湿度、云层的变化看得比较清楚,这样气象专家才能依照规律对下一步变化做出判断,继而预报天气。但地震预报就比较困难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只能监测到地球表面的异常现象及变化。当然较之汶川地震时,监测水平有所提高,监测内容和方法也更加丰富。目前地震前兆监测包括地磁、地下水等等。观测仪器的精度也大大提高,过去仪器一天只能读几十个数据,现在每秒都有新的数据呈报记录。其次,就是监测台站的密度比以前大,这就保证资料有了连续性,可以观测到更多数据,丰富判断。”赵玉涛说。

  对于在市民中流传的大震前的一些异常现象,比如蚂蚁搬家等动物异常行为,在气温或气压异常时也会出现。还有一些地震发生前会出现地震云,这是震中地区地下的硫化物、二氧化碳等排出,在上空形成云雾状的东西或与空中云彩相交融,形成颜色各异、奇形怪状的云彩。但这些形状特殊的云彩并不一定都与地震有关,绝大多数都只是一种气象现象。

  也就是说,这些宏观异常的出现与发生地震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不能单纯地以宏观异常来预测地震。但出现宏观异常应该引起必要重视,应报告地震部门进行跟踪观察和分析研究。“目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唯一性指征仍尚未发现。”赵玉涛说,“地震预报必须慎之又慎,随意公开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错误预报6级地震可能比6级地震带来的损害还大。”华商记者 马虎振 付启梦


编辑:华商报供稿

相关热词搜索: 汶川地震 十周年 居安思危

上一篇:陕西在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达39个 累计毕业学生2万余人 下一篇:汶川地震十周年·居安思危:西安抗震设防烈度升至Ⅷ度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