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刘氏豆花饭餐厅后厨,以前在单位给领导开车的刘超,如今经营餐厅厨艺了得。华商报记者 黄利健 摄 苗巧颖 文
黄玉英(48岁 地震中失去了16岁的大儿子)
平日经营饭馆
将所有寄托都放在小儿子身上
在5·12大地震中,映秀是震中。岷江的最大支流渔子溪河就从映秀小镇中穿过,48岁的黄玉英在河的这边住着,一河之隔的对岸,便是漩口中学遗址,她的儿子就埋在中学垮塌的主教学楼下。在小儿子出生后,黄玉英就再不曾踏足半步。
妈妈说哥哥就压在这所中学下面
永远也出不来了……
记者驱车从成都方向驶入高速,约一小时到达映秀,顺着渔子溪河边,第二家饭馆便是黄玉英的“刘氏豆花”饭馆,名字以丈夫刘超的姓命名,一楼是餐厅,二楼和三楼自己住。这房子是灾后重建的新家,以抓阄的方式被安排到临街位置。
“如果儿子活着,今年就26岁了。”黄玉英说起被压在漩口中学教学楼下的儿子,口中喃喃道,转身舀了一大盆米饭,顺手揉了揉眼睛,将米饭放在桌上,“那所中学现在是地震遗址,好多人都去看,就在河那边。”顺着黄玉英手指的方向,华商报记者看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对岸一座倾斜楼房的顶端。而黄玉英说完这话后,目光都不曾离开手指的方向,望了许久。
黄玉英心底的痛,丈夫刘超知道。刘超说,白天,在人前,妻子从来不哭,但每天晨起两眼红肿,就知道她又想了孩子一夜。大儿子遇难的头两年,妻子没事儿就跑到中学遗址去看儿子。2009年底,他们的小儿子牛牛出生后,她就再没去过漩口中学遗址。
刘超和黄玉英都十分好客,因为忙得走不开,便让小儿子牛牛带记者去小镇,包括去漩口中学遗址。
牛牛出生的那一年正好是牛年,牛牛因此得名。只有8岁半的牛牛熟悉小镇的任何角落,他带记者看小镇的东莞大道,去教师小区前的中心广场,还去了广场对面很长的吊桥。
住在小镇中心的孩子,每天上学都会经过一座铺满彩色跑道的小桥,路过漩口中学遗址,然后不足百米,便是小镇新建的小学,也是牛牛上学的地方。
牛牛说,爸爸妈妈从来不送他上学,有时客人找不到中学遗址,爸爸会把客人带到中学门口,但从来不进去。“我知道爸爸的秘密,他喜欢喝酒是哥哥不在了以后开始的,妈妈总和爸爸吵架,因为爸爸有糖尿病……”牛牛还说,“妈妈曾给我讲过哥哥的故事,哥哥就压在这所中学下面,永远也出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