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政企快线 > 开发区报道 > 曲江新区 > 正文

座座高山护流水,快来看看“你的前世”是什么手艺人?

曲江新区 曲江新区 2018-05-26 16:11:44
[摘要]座座高山护流水,快来看看“你的前世”是什么手艺人?

  “你能不能走点心啊”

  “点心......什么点心?”

  “匠心......”\

  近年来文创产业如火如荼,

  艺术类商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其背后的广大创作者群体,

  也逐渐走到台前。

  他们既是技艺高超的艺术匠人,

  更是工匠精神、传统工艺的守护者,

  因而备受瞩目。

\

  在第一届中国匠人大会上,

  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

  就启动了“高山流水”计划,

  并持续至今。

\

  今天,小薇要给大家分享

  这样一个故事

  ↓

\

  藏家?玩家?

  他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胡同里的“燕市少年”,他是教授眼中怀揣蛐蛐儿上课堂的“不务正业”的“未知数”。他玩过鸽子,在葫芦上烫过花,上过灶台,优越的家庭条件使他的成长自由而随性。

\

  如果单单只是一个会玩的纨绔少爷,我们也只能知道这是一个有钱人家的风流公子哥。可偏偏这个人,能玩能写,玩物研物,把市井的“雕虫小技”玩上了“大雅之堂”,玩出了一门“世纪绝学”。

  终成为我们所熟知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王老也曾说,他认为他这一生,做的最有意义的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日本投降后为人民收回几千件国宝;第二件便是发掘濒于失传的“冷门”学问了。

  虽然自小在干面胡同中的美国子弟学校学习,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但这并没有使他忘记国学之本,相反,王老直言不讳,说自己“古汉语学不进去,只喜欢古诗词,连历史也没好好学”。

\

  王世襄旧藏——“澹庵”冲天耳三足炉

  也正因如此,王世襄对传统文化文物的感情,就这样深深的透进骨血里。他在故宫博物院任职时,结识了张伯驹,从那时起,因为共同的雅好,两人就结为终身的忘年挚友。在那时,张伯驹收藏有《平复帖》,王世襄本想去张伯驹家中看上一两次,但张伯驹动情于他的真心,让他拿回家赏玩了一月有余。

\

  平复帖

  而这件事,与后来王世襄得以完成《西晋陆机平复帖流传考略》有着重要意义。“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晚年的王世襄如是自嘲道。

\

  少儿时期的王世襄活泼好动,他的父亲也喜欢逛一些古玩店,买些残次的古瓷标本,这也使王世襄耳濡目染,踏上了“玩物”的“不归路”。在“玩”上,他不仅玩,还玩得颇有研究且范围极广。而且这些类目的玩物,晚年间,王世襄都对其一一写了专门的论著。

\

  王世襄的研物志们不仅如此,出于对这些玩意儿的喜爱,他广搜和他志趣相投的手艺人,同他们一起交流学习“玩”的心得。就比如说刻竹吧,他颇有心得,还写出一本《刻竹小言》,并把这些心得教给他的徒弟们。从而借徒弟的手艺,将自己研究出的技巧和文化,刻进一片片竹板里。

\

  王世襄《刻竹小言》

  痴迷于竹刻,王世襄先后收过王新明、徐秉方、朱小华、薄云天和范遥青这四个弟子,不仅身体力行地教他们刻一件好的作品,还为徒儿们作品的展出亲自四处奔走。

\

  晚年活泼依旧的王老

  王世襄是极珍视年轻人对刻竹的热爱的,也正是因此,开启了中国手艺史上一段传奇……

  20年的笔友,只为一方竹刻

  “五年前,王世襄先生走了,从此学术界失去一位博学长者,文博界失去一位鸿儒巨擘,留青竹刻界痛失一位艺术指导,而我则永远失去了此生最为重要的良师益友。”

  ——范遥青 《竹墨留青(序)》

\

  范遥青作品《一帆风顺》

  当范遥青收到王世襄老先生的第一封信的时候,他还光着脚,在田里锄地。正是这封信,拉开了一位文博大家与农民竹刻匠人长达 20 多年的笔谈。也正是这封信,成就了他“一代竹刻大师”的开端!

\

  范遥青作品《月光曲》

  受祖辈影响,范遥青虽然是个地道的农民,但自幼喜爱制作鸟笼和留青雕刻,所以在竹刻上很早就取得了较高的造诣。尽管如此,由于艺术素养的缺失,他深知自己也只止步于一个手艺家。

\

  范遥青竹刻花卉笔筒

  因此,发现范遥青这颗“遗珠”的王世襄,在开卷第一封信中,没有寒暄,没有絮叨的废话,开诚布公表达了自己“只是希望振兴祖国这门传统艺术而已”的想法,并直言不讳的对范遥青的艺术创作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和看法。这对范遥青之后的竹刻技艺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

  范遥青竹刻笔筒

  “刻后不可填色,填后便不大方了。一切竹刻恐只有对联、匾额大字可填色。其他艺术品一填便俗,不知以为然否。”

  “还有我劝你不要刻扇面轮廓等,不大方,格调不高。”

  “古琴形的臂搁我认为造型不好,他也不像琴,弄得不伦不类,小气加俗气。”

  “刻十件寻常作品不如刻一件极精的,当然为了收入,一般的作品也要刻,但它是记不上本人的成绩簿的。”

\

  范遥青留青臂搁

  而在25年间两人的135封通信中:如何刻出好的作品,什么是好的作品和庸俗的作品,有些图案和文字该如何处理,当时的竹刻氛围、竹人状况,在这些信件里都可以看到。

\

  王世襄予范遥青信札

  除此之外,王世襄想尽办法带他到北京故宫库房亲近历代大师之佳作,以开阔他的眼界,提高艺术修养;还介绍北京的文化界名流启功、黄苗子、史树青等人和他合作竹刻作品。1983年翁同龢的后人翁万戈在美国举办中国竹刻展,王世襄更是力荐范遥青的留青竹刻臂搁参展,而这件作品也获得了美国艺术家的高度好评。

\

  师徒合影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年轻竹人摆脱工匠思维,自觉地将其作品提升到艺术品的层次,并以此要求自己。这种启发与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深远的。

\

  王世襄编《竹刻小言》

  20年后新的续写,从张伯驹栽培王世襄,到王世襄以 20 年书信授教范遥青,数十年之后,在东家,我们又传承这种珍贵的衣钵。作为张伯驹唯一的女儿,张传綵老人继承老父遗志,与中国当代书坛领袖苏士澍先生,在竹板上联手作画。而这块竹板即将回到范遥青先生的手中……

\

  张传綵&苏士澍 竹板画

  由手艺人到艺术家的蜕变,它需要前辈的指点、濡染,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习惯的积累。也是齐如山为什么为梅兰芳出谋献策,使他从京剧名角称为一代梅派京剧大师的原因。而这,也是我们缔造“伯牙子期”的原因……

  在大家王世襄的帮助下,

  匠人范遥青将文化注入手艺,

  使得留青艺术得到传承与发展。

  而现在,在高山流水下,

  有更多的手艺人在文化艺术边缘徘徊。

  他们或技艺精湛但缺少雅致之韵,

  或濒临失传苦于后继无人。

  我们要找到这些“梅兰芳”、“范遥青”,

  也集合了众多的“张伯驹”、“王世襄”、“齐如山”

  这些文化与手艺的碰撞与交合,

  就让我们一起来支持、见证吧!

\

  看完了匠人故事,

  你一定想过,

  世上存在着另外一个自己,

  有着更自由、多样的身份,

  进行着更快意的人生。

  直到这个测试证明了一切。

\

  你的上一世,

  会是一个妙手回春的金缮师,

  还是一个逐梦江湖的铸剑师?

\

  打开隐藏在你基因里的

  手艺天赋吧!

  初心是以梦为马,匠心是聚沙成塔

  新西安,以匠心,为初心

\

  距离 #第二届中国匠人大会# 还有3天

  我们西安见!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座座高山护流水,快来看看“你的前世”是什么手艺人?

上一篇:永宁门举办入城式 欢迎WE落户西安曲江新区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