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搬or不搬?西安碑林镇馆之宝《开成石经》是否搬迁引争议

要闻 西安晚报 2018-07-15 08:38:32
[摘要]西安碑林博物馆近期即将进行“北扩东进”,碑林几代人的扩馆梦想近在咫尺。但是,“北扩计划”中,年龄1181岁、900多年未曾移动的镇馆之宝《开成石经》列于搬迁项目中。此方案一经曝光,便争议不断。

\

《开成石经》陈列室

\

梁思成先生

\

《石台孝经》 (局部)

\

现碑林《开成石经》陈列室,梁思成先生的“钢筋混凝土加梁柱的保护方案”实图。(局部)

□刘爽

西安碑林博物馆近期即将进行“北扩东进”,碑林几代人的扩馆梦想近在咫尺。但是,“北扩计划”中,年龄1181岁、900多年未曾移动的镇馆之宝《开成石经》列于搬迁项目中。此方案一经曝光,便争议不断。

目前,《开成石经》在进行搬迁前的“体检”工作,再次将争议引向白热化。馆方内部和社会各界大致分成“主搬”和“反搬”两派,无论“反搬”与“主搬”,大家都具有保护文物的初心。而《开成石经》的命运何去何从,成为无数人的关注焦点。文物保护如何有效进行,这也是持久的命题——

《开成石经》:碑林的“定海神针” 堪称中华文化的原典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

《开成石经》,为什么能引发这么大的关注和热议? 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介绍,《开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太和七年十二月,开成二年(837)完成。依次计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12种儒家经书,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附于《春秋左传》之末。共刻114块碑石,每石两面刻,每碑上下分为8段,每段中每行刻10字,共刻经文650252字。碑石高约2.16米,面宽71-97厘米不等,下设方座,中插经碑,是中国原址保存最完好的儒家刻经,堪称中华文化的原典。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它的重要性相当于碑林的“定海神针”。

也就是说,《开成石经》是唐代科举考试必备“教材”,相当于今天的“高考教材”。早期,因不得已原因,搬迁过三次。据《西安发布》信息,“这一次近距离的搬移也是为了保护它,碑林北扩后它会移到百米内的新环境。”

《开成石经》900多年伫立碑林,与《石台孝经》和孔庙形成历史记忆。《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孔庙所形成的依存关系已经1181年,三者在现址所凝结的历史记忆已有915年。《开成石经》曾经遭受过最大的破坏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关中大地震,114石中有44石扑倒断裂。历史记载,从明至民国进行了多次整修,其中,1936年梁思成参与的那次整修工程奠定了今天西安碑林的基本格局。

唐代《开成石经》是否应该搬迁

为何会引发热烈争议?

这次《开成石经》搬迁,为何会引发这么热烈的争议?这是因为,它的存在,使西安孔庙具有了不同于中国其他任何地方孔庙的精神价值,更是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重要文化地理坐标。西安孔庙自建立伊始,就与唐《石台孝经》《开成石经》的命运紧紧牵系在了一起,它们共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流变。

去年年初,陕西省政府确定了“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项目”。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则以个人名义在微信发布了《唐代开成石经千万不可轻易移动》的文章,曾引起广泛转载关注。随后,由陈根远执笔,碑林四专家路远、王其祎、陈根远、杨兵联名上书反对,将意见书送往相关部门;2018年1月25日,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文化项目简报》第21期上公布了碑林北扩项目规划方案,其中有将《开成石经》搬动到新陈列馆的方案。201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赵季平建议尽量保持《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的原址原貌,加快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扩建改造。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兵则介绍,2018年6月西安碑林博物馆召开全馆大会,正式宣布确定北扩中搬动《开成石经》。随后,媒体刊发了《1181岁国宝级文物唐〈开成石经〉搬移提上日程》的报道,文中提出搬移《开成石经》的最重要目的是实现更好的抗震保护和展示环境。为此,2018年7月,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兵在自媒体发布文章《82年前梁思成设计加固的碑林镇馆之宝,搬,还是不搬?》,表示反对搬迁。

《开成石经》已成历史记忆

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很多反对《开成石经》搬址的专家有这样的观点:不搬动的核心问题是《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与孔庙,从来就没分离过,《开成石经》是孔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是单体文物概念。《开成石经》是城市记忆和神经,不可轻易移动。

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陈根远列举了“反搬”的三条理由:第一,《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是915年前迁移至碑林现址后,一直没有移动过的碑石,其他碑刻都曾经移动过;第二,《开成石经》因此是西安碑林这个中国最重要的遗址类博物馆的“遗址”标志。博物馆是保存人类文化记忆的地方,《开成石经》可谓是西安碑林建馆930年来最重要的记忆载体,如果搬迁,我们的记忆何以寄托;第三,《开成石经》搬迁、陈列是极为慎重、极周详的一个计划,今天它的布局十分合理,参观路线相当通达,一点儿也没有过时。

上海大学教授、文物专家罗宏才曾于上世纪80—90年代在碑林博物馆工作近十年,对其十分有感情,闻听此消息表示:目前没有看到馆方公布的搬迁方案,但是以他对碑林现在格局的了解,主张《开成石经》搬迁“一定要慎重”。他说:“《开成石经》有自己的生长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的文化形态,这种稳定的文化形态带来了文化环境和文化精神方面的东西。我们轻易改变它的环境或让它融入另外环境的时候,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开成石经》本身物理结构的改变,而是对整体文化环境和文化精神的变异、减退或者是一种伤害。”罗教授说虽然《开成石经》早期有过搬迁和变异,但是从宋代开始进入碑林,和《石台孝经》、文庙等很多相关的文化元素已经巧妙地融为一体了。“它已经添加了很多文化的情愫,相关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文明维护精神体制、维护文化的精神和力量。搬迁会破坏以《开成石经》为代表的碑林中轴线,应考虑不搬情况下的保护措施。”

“探讨《开成石经》问题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兵也属于强烈的“反搬派”,他忧心忡忡道,大学里所设历史学及考古学专业,核心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然后才是运用技术获得最佳结果,否则设立历史学、考古学干嘛?文物工作都让机械学、力学专业的人员去干不就行了?按照搬动《开成石经》的理由,是不是应该把秦俑及佛光寺、双林寺、镇国寺、晋祠里的泥塑也应该搬进陈列馆展柜里?因为原址不具备防震、防火、恒温恒湿等设施,展示条件不佳。但实际上能搬吗?碑林的藏品以及人们围绕藏品的一系列活动信息,总体构成碑林的历史文化价值。碑林不只有碑石,还有世世代代的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西北大学教授、博导、唐史专家王维坤说:西安碑林进行扩建改造的新项目,我认为这有利于推动西安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使碑林博物馆迎来史无前例发展的大机遇,是值得可喜可贺之举。令人遗憾的是,扩建改造项目的重中之重却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就是要将唐代《开成石经》的位置进行所谓“搬迁北移”。对此,王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开成石经》这一弥足珍贵的“国宝级”文物应以原地保护为主,不可进行所谓的“搬迁北移”;82年前以梁思成先生为首的专家设计保护《开成石经》的“钢筋混凝土加梁柱”的保护方案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以唐《开成石经》为中心的新建碑林博物馆陈列模式应不动摇,做点微调以使陈列格局适应新时代发展之潮流。

《开成石经》作为中国历史上七次大规模刻经活动中唯一原址完整保存下来的石经遗存,其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如今,在原唐宫城范围内,能够在原址原状完整保存900年以上的遗存,除了大雁塔、小雁塔外,就只有《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了。”杨兵表示,对这类记载城市文明和历史信息的文物,坚决不应移动。

此外,专家学者中,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近期也撰文,认为已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不应再动。

梁思成设计的保护措施

也应列入文保范围

在1936年的整修工程中,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建议将《开成石经》陈列室(即今西安碑林第一展室)建成正面歇山式十一间、两边配殿各六间的建筑样式,并亲自为《开成石经》设计了分段加钢筋混凝土梁柱的加固方案。时至今日,《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作为一种固定组合,已经成为西安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

“不但不搬,且连梁思成所设计加固的保护体本身也应列入文保范围,成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馆长王川平先生听闻消息这样表示。

梁思成先生的“钢筋混凝土加梁柱的保护方案”实图显示,经过加固的114块《开成石经》连成一个整体,如同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中紧紧绑在一起的数艘小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波动中分散造成的损伤。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增加《开成石经》整体的稳定性,文保人员还将114石分为四段,并将其中两段最长的石经设计成直拐角伫立,如支撑腿一般。同时,还在碑身与碑座之间以水泥黏合。这些防震保护措施,现在碑林《开成石经》陈列室依然可以一览无余。特别要说明的是,此次保护工程还将前代用石灰弥合地震所致的碑石裂缝,改用漆皮重新填补,这种修补措施并非是为了防震,而是提高观赏度。

毋庸置疑,《开成石经》是极其重要与特殊的碑石组群,其大规模地“搬动”与“北移”的几件单体碑石难度完全不同,除了114块碑石要环环相扣,绝对对齐(因为其中有几十块碑石已经断损为两块甚至多块,还有缺损),而且因为规模大,还要几乎做到无缝对接,在“搬动”与“北移”以及重新安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开成石经》本身以及上面的文字造成一定的损伤。王维坤教授认为,碑林博物馆石刻陈列馆的实践,证明了82年之前以梁思成先生为首的专家设计的《开成石经》钢筋混凝土加梁柱的保护方案的确是切实可行的。

罗宏才教授说:当年梁思成先生对《开成石经》和碑林整体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方面有一套严谨的思考和研究,包括它在碑林的位置,旁边周边的环境、建筑等。当时在重修碑林计划书里面,从他们给当时的国民政府相关机构的函件里边和日记里边都有很多的流露,就是说在重修的时候要尊重前代列祖先贤对这一文物遗迹的维护,要保护它的原貌和精神。之后,才采取了“钢筋混凝土加梁柱”的保护方案,并且梁先生们的保护措施也已经成为文物,也应该给予保护。

无论“反搬”与“主搬”

大家都具有保护文物的初心

在一片反对声中,也有相关专家表示支持“搬迁”:碑林终于遇上难得的发展机遇,《开成石经》应该搬迁,与时俱进。其中,陕历博原馆长、现曲江艺术博物馆馆长周天游便是支持者之一,他认为:“好容易才有扩建计划,当然应该把碑林里的观赏环境、保护环境来一次根本性的改变。这样才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我认为现在有条件让这些碑石放到一个更合适、更安全、更有利于观赏的环境里面,为什么不变呢?”

据悉,澎湃新闻近日联系西安碑林博物馆党委书记王明升,希望他对为何碑林北扩需要移动《开成石经》、以及西安碑林博物馆“北扩东进”规划的进展情况给出回应。王明升认为,到过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人也许会感到,碑林像是一个各个朝代放文物的“库房”,碑林的扩建工程是为了更好保护和展示文物,传承传统文化。最终,《开成石经》是否会搬还需听取各方意见。目前,浙大和其他保护单位的专家团队正在做《开成石经》的三维扫描工作,对所有碑石做全面检查,看哪些碑石有裂缝,不同碑石的问题都有相应的保护方案。而碑林博物馆方也会就这些问题,近期召开新闻发布会给予公众回应。

结束语:无论“反搬”与“主搬”,大家都具有保护文物的初心。反对者举出了国内外很多原址保护的案例和方法,也有专家表示“希望馆方公布《开成石经》搬迁方案,让社会大众和行业专家都参与到讨论中”,毕竟文物是属于全社会的;“主搬派”则呼吁抓住历史机遇,现有科技条件成熟,可以给予《开成石经》更好的保护。

我们将持续关注事态发展,并期待《开成石经》得到最好的命运安排。

(文中图片来自碑林研究员陈根远和副研究员杨兵,特此感谢)

编辑:王玮玮

相关热词搜索: 西安碑林 镇馆之宝 争议

上一篇:谎称高价收肾实为骗体检费 西安一男子因诈骗被批捕 下一篇:昔日西安华侨商店前身 西北饭店珍贵资料在台北揭开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