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诺奖获得者西北大学开讲: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脑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8-09-26 19:09:09 编辑:华商报供稿 作者:赵瑞利 郭楠楠 赵彬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

  9月26日,发现“大脑GPS”的诺奖获得者爱德华·莫泽在西北大学作了一场名为“大脑中的时空”学术报告,报告中有学生问到,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取代人脑?对此,爱德华·莫泽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脑,但可通过人脑技术实现简单的肢体控制。

  我们为何不会迷路?因为大脑有“内置GPS”

  9月26日下午2时许,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著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挪威科技大学卡夫利科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记忆生物学中心创始主任爱德华·莫泽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为师生带来题为“(大脑中的时空)”专题学术报告。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向爱德华·莫泽颁发“西北大学荣誉教授”证书。来自西北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及西北大学附中的六百余名师生代表听取了报告。

  爱德华·莫泽在报告中讲述了他在过去数十年中作出一系列脑机理的前沿研究。首先,他提出问题,“我们是怎么知道我们身在何方的?我们怎么找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线的?我们是怎么把这些信息储存下来,让我们重返故地的时候能立刻找到路?”

  基于这一思考,1971年约翰·奥基夫发现了这个定位系统的第一个成分。三十多年后,他和迈-布里特·莫泽发现了大脑定位系统的另一个关键成分——一种神经细胞,被命名为“网格细胞”(grid cells),它们组成了一个坐标系,允许生物进行精确的定位和寻路。这些“网格细胞”为大脑提供了相当于纬度和经度的“坐标”,它们与位置细胞一起形成了大脑的内在GPS,让生物准确感知自己的位置,起到重要的定位和导航作用。师生三人因此而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莫泽在回顾了关于大脑里的“定位系统”,一台内置的GPS,如何使得我们能在空间中定位自己身在何处后,分享了他获得诺奖后的最新研究,关于时间的定位和大脑感知,进一步揭示时间的大脑认知机制和对大脑的认知功能的科学意义。他还分享了关于人工智能的非常前沿的部分研究,他的实验室尝试通过人脑的运算机理来提高人工智能(AI)的运算认知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大脑GPS 诺贝尔 人工智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