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咸阳原首次发现集中分布十六国时期家族墓 出土两枚武职官印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9-01-10 18:14:56 编辑:华商报供稿 作者:马虎振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咸阳原上首次发现集中分布、规划排列整齐的十六国时期家族墓,出土“军司马印”和“副部曲将”武职官印。这些墓地不仅葬俗独特,还首次在十六国墓葬中发现祭祀遗迹和谷物遗存。

  这是一个有规划的家族墓 方向统一排列整齐

  这处十六国墓地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7~2018年在空港新城雷家村发掘。墓地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雷家村以西,南距周陵街道办约1.5公里,东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约1.5公里。其地处咸阳北原三级台阶地,为古代墓葬密集分布区。

  据该考古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呆运介绍,十六国时期这里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等政权所统治,其中有三个朝代在长安定都。咸阳作为京畿之地,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重要的墓葬区。在墓地周边如咸阳市北郊、咸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中,均发现有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可以说这是一个有规划的家族墓地,分南北两排,每排6座,每排均南北向平行排列,方向统一、排列整齐,互相之间没有干扰关系。这也是咸阳原上首次发现的集中分布的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其中,北排墓葬年代在十六国早期,南排墓葬在前秦、后秦时期。”

  墓室结构分为三种形式:单室、双室、双室带侧室。前室多为穹窿顶,平面近方形;后室呈北宽南窄的梯形或长方形,穹窿顶或拱顶;侧室一般为长方形,弧顶,较为狭窄,仅容一棺。值得注意的是,在M2中发现有土雕木构建筑。在其封门上方土雕一门楼,可见一条正脊、两条垂脊和覆瓦。

  葬具为木棺,保存较差,仅存板灰和棺钉。木棺多为一头大、一头小的梯形。一棺葬一人,仰身直肢葬。多为南北向放置,个别横置于后室。人骨保存较好,在前、后、侧室均有发现,其中侧室人骨多为迁葬。人骨头向不一,但前后室带侧室的墓葬,头向均朝向前室的中心位置。

  出土随葬品陶器居多 发现两枚武职官印铜印章

  随葬品多置于前室,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的铜器、铁器。陶器包括武士俑,男、女侍仆俑,出行的鞍马、牛车等,庖厨明器井、仓、灶、磨、碓等,日用的陶罐、连枝灯等,动物模型猪、狗、鸡等。铜器主要有鐎斗、盆、镜、印章、簪、钗、镯、铃和铜饰件等。铁器有镜、削、刀、棺钉等。铜钱币有五铢、货泉、布泉、丰货等。

  陶俑烧制火候较低,易碎,以泥质灰陶为主,也有部分泥质红陶。陶鞍马5件,马首一侧均有一牵马俑。络头、鞍鞯、障泥齐备。其中,M2出土的鞍马体型较大,装饰华丽。牛车共出土五套,均驶向墓室外。其中,在M4中出土的牛车车轮是用瓦当改制而成,双线四分界栏,内书“千秋万岁”铭文。

  出土的庖厨用具,以陶灶最具特色,按平面形状分为长方形和凸字形两种,一般每个墓葬出土一件。

  铜器多置于人骨周围。在M3后室头骨处出土铜鐎斗1件,柄端作龙首,侈口、斜折沿、圆腹、圜底,腹下三腿。腹、底存留有大量黑色烟炱。在M2和M12后室人骨下各出土一枚铜印章,为十六国时期官印。M2中的印章为方形,驼纽,阴文篆刻“副部曲将”四字;M12中的印章呈方形,鼻纽,纽穿为圆形,阴文篆刻“军司马印”四字。“军司马印”和“副部曲将”印章均为武职官印,前者属八品,级别高于后者。这对探讨墓主身份和当时职官设置提供了重要依据。

  铜钱以五铢钱居多。值得注意的是,在M8前室出土“丰货”钱一枚,是这处墓地唯一的一枚。钱体完整,字体细长,隶书。这种钱币铸于后赵时期,发行数量少,流通时间短,传世概率低,可能是后赵灭亡后随葬入墓。

  葬俗独特 首次在十六国墓葬中发现祭祀和谷物遗存

  刘呆运介绍,该处墓地葬俗比较独特。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部分墓葬前室角落放有石块,石块均安置在一个特意制作的小坑内。另外,部分人骨的足部压有方砖,这些现象在之前发掘的十六国墓葬中未曾出现过。

  在M8前室后部,发现五只幼猪的头骨,堆放在一起。M10 前室中心,堆放三只幼猪的头骨,头骨下放置一石块,石块下修整出一方坑,坑内放有大量黍,已风化成轻薄的白壳。这是考古人员首次在十六国墓葬中发现的祭祀遗迹和谷物遗存。

  “据墓葬的排列关系,可以确定这是一处完整的家族墓地。后期,考古人员将通过DNA进一步确定墓主之间的关系。 这次发现,丰富了咸阳原上十六国墓葬的考古资料,推动了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的研究工作。”

  华商记者 马虎振/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相关热词搜索: 咸阳原 十六国 家族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