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用垃圾站照片冒充珠峰照片 登山队员再怼“珠峰封山”

要闻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 2019-02-16 08:59:54
[摘要]15日,西藏自治区体育局次仁旦达和登顶过珠穆朗玛峰队员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网文将各地垃圾甚至垃圾站照片配发为珠峰垃圾遍地,完全是误导网友。对网文中所说“登山队员每年留下多达12吨的排泄物”,登山队员表示,不背这个锅,在冰川上随便撒尿都会受到鄙视。

珠峰说,我没成垃圾堆,登山队员说,我们不背锅。

  日前,由《公告》引起的珠峰环保话题热度不减,随着一篇篇反映珠峰环保问题的文字,配以触目惊心的照片,让读者深感揪心与愤怒。

\

  2月14日,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对“珠峰封山”进行了辟谣。15日,西藏自治区体育局次仁旦达和登顶过珠穆朗玛峰队员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网文将各地垃圾甚至垃圾站照片配发为珠峰垃圾遍地,完全是误导网友。对网文中所说“登山队员每年留下多达12吨的排泄物”,登山队员表示,不背这个锅,在冰川上随便撒尿都会受到鄙视。

\

  图片中真是珠峰垃圾吗?

  登山队员:那是其它地方垃圾站照片

  “西藏留给你的时间已经不多”“曾经的圣洁的珠峰已经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垃圾场”,网文的描述耸人听闻,配图更是触目惊心。

  网文《珠峰真的封山了!西藏没在等你,没素质的人能别去就别去!》中说,“更有国内外无数登山爱好者,带着熊熊的征服欲前来。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在雪山上留下,帐篷、氧气管、塑料袋等一山的垃圾!“配发两张图片,满地饮料瓶、纸盒等垃圾。

  著名高山领队麦子(网名)说,珠峰有垃圾,但是这几年山峰管理对环保强制执行很到位,所产生的垃圾均有回收,“如果把垃圾站图片发出来说是珠峰垃圾,是不负责任的误导。”

\

  登山队员留下12吨屎?

  登山队员:随地拉一泡尿都会遭人鄙视

  网文描述:每年的4月到6月,10万人蜂拥至珠峰大本营观光。几百支登山队伍爬在珠峰上,这里的环境无法建造厕所,每个人都像原始人一样随地排泄。每年人潮退去后,会留下整整12吨屎。

\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次仁旦达说,游客观光以前也是不能到珠峰大本营的,而是在绒布德寺,也不知道10万人的数据从何而来,2008年大本营人数是最多的一年,珠峰配备了环保厕所。

  据曾经在珠峰大本营长期工作过的记者介绍,珠峰大本营从来没有成千上万的游客,珠峰大本营人数最多的时候是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有几百人。“配备了环保厕所,当时严格按照奥运的环保标准,地面都没有垃圾抛洒,垃圾也是完全清运了的。”

  这位记者说,这几年登山人数都限制在200左右,登珠峰的人胃口都不如平原,就算每人每天拉0.5公斤大便,“一个半月能有多少,加起来怎么也没有12吨啊?”

  近10年来已经组织过多次珠峰清理,海拔6500米以下都是牦牛驮下山,6500米以上都是协作队员收集了运到6500米,再由牦牛驮下山。

  帐篷等装备更是舍不得遗留,那都是几千元一顶的高山帐,他回忆说,2003年只在海拔8600米左右的老突击营地有一顶埋在冰雪里的破帐篷。

  网文中描述的珠峰垃圾运下山需要多年降解的配图,也被西藏当地人指出,图片中堆放的是牦牛粪便,是他们烧火煮饭的燃料,并不是珠峰垃圾,也不是人的粪便。

\

  尸体是攀登珠峰的路标?

  登山队员:登山路线上只能见到一具

  网文说,到了珠峰才知道,这里的路标是尸体。

  2003年从北坡登顶珠峰的队员说,这显然不是事实,路上真正能见到的只有一具,就是常说的“绿靴子”,他安然的侧卧于海拔8600多米的一个岩石缝边,“静静的,没有人愿意去打扰他,经过的队员对他都充满敬意,至少我是这样的。”

\

  2017年从北坡登顶的队员杨险峰说,珠峰2017年发现的尸体,最近的就是当年遇难的一个澳洲人。在8300米处,有两具包裹了在蘑菇石附近,还有5具都在横切沿途的下面的坎上。“加上绿靴子,珠峰北侧一共9具尸体,茫茫珠峰,登山线路上只能看到一具,并非网文所描述的成为路标。”

  珠峰无限期关闭 媒体:都成这样了还登什么珠峰?

  好好的珠峰,为啥说关就关?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的珠峰,真的还“好好的”吗?

  珠峰,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圣洁无瑕的。它时而素白冷艳,冰清玉洁……时而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珠峰瑰丽恢宏,引无数人对这一方神圣土地深深向往。而攀登珠峰,更成了一件充满艰难却又极富浪漫的事。“征服”了珠峰,就仿佛坐拥整个世界。

  只是……随着攀登珠峰的人越来越多,“到此一游”者络绎不绝,被丢弃在这方净土的垃圾和废弃物 越来越多……

编辑:张佳萌

相关热词搜索: 珠峰大本营 排泄物 登山队员

上一篇:西安市政协委员吕艳红:互联网+智慧社区 让社区养老真正行之有效 下一篇:女子快要临盆却坚称自己是处女 要求做处女膜鉴定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