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要闻 > 正文

如何让陕西“非遗”产业活起来?看看其他国家怎么做

要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19-03-26 08:05:13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主要以人为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审美、经济价值,它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还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主要以人为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审美、经济价值,它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还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

  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民族、广袤的地域使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包括知识、技能、表演技艺、信仰、习俗、仪式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抽象的文化思维。它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且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对保护者及传承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近年来,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随着“生产性保护方式”口号的提出,“产业化”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备受学界、商界(包括旅游业)各界人士关注。

  在市场上火起来的非遗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令世界艳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10大类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其中有些非遗项目,因为其本身就通过在市场中的交换行为而存在,因此天然具备商品经济属性,国家鼓励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的“非遗”项目仅限于原先是以生产实践的方式存在的,有着商品经济属性的这一部分“非遗”项目。它们本身具有产业化历史和需要,自古以来就是交换的商品,具有消费对象、消费行为。像这样的“非遗”项目,是可以继续保持其文化形态,往产业化方向发展的。

  天然具备市场性的非遗项目

  年画和剪纸的产业化发展在非遗项目中一直走在前列。这是因为以传统技艺为核心的技艺类或民间美术类非遗项目,历史上就天然地与市场互为依存,如年画、剪纸、玩具、泥塑、绣花鞋等。其主要原因,一是这类“非遗”项目与民众信仰和心理诉求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二是历史上就因市场而得以生存、传播、传承和发展,在现代条件下,能够顺利进入市场,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驱动力。

  目前泥塑产业化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已经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有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凤翔泥塑、浚县泥沽沽、玉田泥塑、苏州泥塑、聂家庄泥塑、大吴泥塑、徐氏泥彩塑、苗族泥哨、杨氏家庭泥塑。据有关资料,惠山泥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植下,导入了产业系统。泥人张有三家公司去年总销售额达1200万元。凤翔泥塑传承人胡深所在的六道营村,做泥塑的有百来号人,泥塑成为重要产业,远销十多个国家。宁夏杨氏泥塑第五代传人杨佳年成立了公司,一个月的销售量达五六万元。泥塑类“非遗”就属于既扎根于乡村、又涉足于都市的两栖“非遗”项目。

  舌尖上的非遗

  在非遗类目中,饮食类可以说是最受民众关注的一类,很多知名的餐饮老字号,本身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淘宝发布的《非遗老字号成长报告》中,陕西老字号商家商业力排名中,西凤、老孙家、德懋恭、西安饭庄等名列前茅,可见饮食类老字号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老字号”美食的崛起,非遗美食街区的搭建则为老字号美食提供了传承创新的平台,让老字号美食不再闭门造车,而是融会贯通,敢于创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新的文化旅游的资本。

  旅游+非遗

  到云南看《云南映象》,到浙江丽水平田古村落的非遗传承体验点,将松阳文化、风物、民宿有机融合在一起,傣族泼水节、锡伯族西迁节、火把节、苗族服饰等随着和旅游、艺术品、文交所、电商等的结合,产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著名文化学者商子雍就表示:“要立足文化资源自身特色,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的文化旅游资本。”

  陕西非遗产业之路

  作为拥有丰富非遗项目的大省,陕西的非遗经济呈现出依托节日和依托旅游两大特点。资深非遗保护人士袁红告诉华商报记者:“陕西的非遗资源丰富,有鲜明的历史和地域特色,省级非遗项目就有600余项。近几年陕西非遗产业发展的势头迅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依托西安的旅游资源,非遗餐饮市集和街区发展较快。”

  西安的非遗——节庆+美食+旅游

  连续红火两年的“西安年·最中国”,让陕西的非遗项目在春节期间变成了抢手香饽饽,城墙、大唐芙蓉园灯会上的各种花灯让花灯传承艺人们的技艺得以展示;各类新年活动中的非遗美食、非遗民俗展演,让非遗传承人从春节一直忙到元宵后。底张秦汉战鼓、太平枣坪竹马,在空港新城上演了16场展演;三学街-书院门民俗文化庙会上,皮影、剪纸、马勺、木版印刷、北张村古法造纸等十余项民俗、非遗项目轮番进行展演;长安古乐非遗音乐也如约在小雁塔荐福大庙会中上演。

  非遗美食文化街区永兴坊的大热,让非遗文化融入西安人和外地游客的城市生活,永兴坊百姓大舞台之歌舞、曲艺、秦腔、国家级非遗华县皮影样样俱全,永兴坊--杨贵妃皮影、百家缘石凳与陕西最长的石桌、与魏征相关的“镜鉴”、历史墙、方言文化墙、陕西八大怪铁艺剪纸、永兴坊纳谏台等装饰,关中民俗风情通过与陕西非遗美食文化的链接,在这里融汇为生活中的烟火气;昆明池将一个水利工程景区打造成为主题景观,更依托于国家非遗牛郎织女传说的最早的发祥地,挖掘乞巧文化,讲好七夕故事;作为全国首个诗经主题特色文旅小镇,“诗经里”的建设均以诗经文化为魂,将《诗经》所涉及这块土地上所有的风物、民俗、音乐、人物,都转化为现实的景观和建筑。在这里,有国风广场、鹿鸣食街、关雎广场等等一系列与《诗经》相对应、相融合的建筑和景观,让游客在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诗经文化的独特魅力。

  把握一带一路重要机遇

  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一带一路”的机遇下,西安的非遗发展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袁红认为:“西安是世界历史名城,丝绸之路的起点。当前,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文化艺术之都、旅游休闲之都,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文化担当的原动力,发展非遗产业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陕西丝路非遗文化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对非遗文化项目进行商品开发及非遗数字产品开发,建设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非遗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曾举办了“楮皮纸上的非遗展”,拍摄制作了《匠爱进行到底》系列纪录片、《非遗人生》系列访谈栏目,并运营《文脉陕西》频道,同时丝路非遗自主研发“长安礼道”系列非遗文化产品。在非遗保护阶段,主要是建立目录数据库和建立视频影像留存,在非遗开发阶段则以非遗为核心,进行动画、影视等内容数字化的发展,还有VR、AR技术应用,旗下子公司开发的古法造纸VR交互式体验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虚拟空间中高精度还原古法造纸场景,将非遗通过VR技术进行展示推广字馆使用。总经理赵俊峰表示:“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公司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方人士的努力,只有公司愿意生产非遗产品,消费者愿意消费非遗产品,那么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成功。”

  搭建非遗产业集群

  今年1月19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联盟启动,这是陕西首个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产业发展的平台组织。启动仪式上,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吉德表示,陕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近年来,虽然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整体发展速度较慢,更多优厚的资源还没有被挖掘。他提出,应该不断探寻新的发展途径。据悉,省内非遗传承人和从事非遗生产保护的企业、专家正发起筹备成立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会,共建非遗产业发展互融互通合作共赢的平台。

  对于这样平台的搭建,袁红认为对陕西非遗产业的发展相当有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需要与西安的科技、设计、文化、金融等优势资源互补、融合,形成非遗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文创先锋眼

  产业化,要慎重

  在很多专家学者、非遗保护专家看来,“非遗”的产业化,要一分为二地对待,不能一刀切。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傅功振就表示,对非遗的产业化应该“慎重”。

  傅功振指出,国家出台的针对“非遗”的独特保护方式是生产性方式保护,为的是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所谓的“活态”,是指“非遗”技艺不仅仅存在于极少数传承人的身上,而是能够通过生产实践,使技艺得以真正施展,并转化成可流通的物质产品,产生价值。但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适合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对于生产实践属性不强的那些“非遗”项目,更需要慎重对待它的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价,更多是从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传承价值来评价,产业化容易对价值取向走偏,使它失去作为遗产的价值。“因此我认为,让非遗尽可能产生经济效应没有错,但一定要慎重产业化。”他说。

  国外是这样发展非遗产业的

  法国:由私人进行运营和管理成为一大特点

  目前,法国有1.8万多个文化协会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古迹遗址和历史建筑每年吸引游客达6000多万人次,为世界之首。全法国已划定了91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达4万多处,有80万居民生活在其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将其封闭保护,法国政府采取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敞开大门的措施,使之成为人们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窗口。

  另一方面,法国人还首创了“文化遗产日”。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所有博物馆向公众敞开大门,公立博物馆免门票,像卢浮宫、凯旋门等著名博物馆和历史古迹也在免费开放之列。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它们可以得到税收优惠,这些都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和保护意识。

  在保护机构设置方面,法国在文化部下设文化遗产局,对全国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工作进行宏观指导与监督,同时地方政府也设置相应的机构进行具体的地域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国内重大文化遗产项目由文化部进行评定,其具体保护工作由文化部下属的历史纪念物基金会、文化艺术遗产委员会、考古调查委员会等非政府机构合力完成,这些文化团体的管理范围囊括了法国重点文化遗产数量将近50%的份额,另外近一半的文化遗产交由地方一级文化部门进行管理和保护,只有不足5%的重点文化遗产是由文化部直接进行管理的。由私人进行运营和管理已经成为法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特点。

  韩国:完善政策机制,实行商业化开发

  韩国政府非常重视本国非遗的保护。在舆论监督机制方面,韩国成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由来自大学、研究机构、文化团体的专职专家以及政府聘请的50多名非专家包括普通群众组成。由各省长、市长及文化部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由委员会论证,委员们将进行项目调研并撰写提交调查报告,通过审议后最终确立国家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韩国的非遗也早已进行商品化发展。面具、戏装、玩偶和无形文化财的书刊到处都有供应和销售。一些非遗项目经常在各大宾馆为外国游客表演,表演者都有明确的出场价目表。

  意大利:与旅游业完美结合

  意大利拥有数量众多的世界级遗产,包括风景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这些文化遗产的结合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那不勒斯比萨工艺在2015年为意大利带来的直接收益就超过10亿欧元,西西里木偶戏则极大地带动了西西里岛的旅游业发展。宣传制作小提琴技艺的克莱蒙纳小提琴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克莱蒙纳历史,甚至通过它去了解整个文艺复兴历史和意大利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此外,意大利的非遗项目很多集中在意大利经济并不发达的南方地区,意大利政府也将非遗纳入全国经济统筹发展的统一“棋局”当中。注重与物质遗产和文化的关联、推广非遗的旅游亮点,这也是意大利非遗政策带给人们的重要启示。

  日本:注重非遗的数字化保护

  早在1950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日本在《文化财产保护法》实施过程中,强调保护传统文化“持有者”的重要性,注重对“人”的关注,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人间国宝”认定。“人间国宝”是指被个别认定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持者,他们都是在工艺技术上或表演艺术上有“绝技”、“绝艺”、“绝活儿”的老艺人,其精湛技艺受到日本政府的肯定,列为传承保护的对象。一旦认定后,国家就会拨出可观的专项资金,录制“人间国宝”的艺术资料,保存其作品,资助他传习技艺、培养传人,改善其生活和从艺条件。 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摄影 张欣

编辑:杨蓓蕾

相关热词搜索: 非遗 长安古乐 泥哨

上一篇:祝贺!代表中国参加特奥会滚球项目 陕西6个娃获3金3银1铜 下一篇:莱安中心T1加盖严重 曲江依法拆除违建8000平方米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